• 猜你喜欢

    • 第5集

      熊家餐馆 第三季

    • 第10集

      米尔扎布尔 第三季

    • 第02集

      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

    • 更新第10集

      婚外情事 第四季

    • 更新第05集

      熊家餐馆第三季

    • 更新至第02集

      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

    • 第17集

      绝望的谎言

    • 全08集

      牧师神探第九季

     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玛丽安娜与康奈尔在爱尔兰西部小镇最后的学校时光,到两人前往圣三一学院读书的复杂生活展开。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孤独、易受惊吓的玛丽安娜,新人保罗·梅斯卡尔饰演外向、受欢迎的康纳尔。

     长篇影评

     1 ) 她"杀死伊芙",而这部新剧"杀"了她

    作者:610(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

    1. 点击此处进入公众号推文,参与送书活动。赠送原著作者Sally Rooney的原版英文小说《普通人》《聊天记录》;

    2. 我们会录制播客来聊《普通人》,请订阅播客「英美剧漫游指南」并期待。


    这部2020年的最佳爱情剧,看似小清新,却暗藏玄机,真正看完的观众才知道,它并不只是“又一部青春剧”

    由Hulu和BBC 3联合制作发行的《普通人》(Normal People),改编自201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4月29日一次性放送,豆瓣8.9,烂番茄88%新鲜度,Metacritic84高分

    这部剧在BBC流媒体iPlayer刚上架就创造1600万次的搜索量,以接近两倍的数据打破《杀死伊芙》(Killing Eve)第一季的纪录。

    “小变态”Jodie Comer发了一条ins story,称赞该剧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让她大脑爆炸,她被两位主演美好而真诚的表演彻底“杀”到

    本剧一共12集,前6集导演Lenny Abrahamson,曾执导法鲨主演的《弗兰克》,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房间》(《Room》,不是cult经典《The Room》);后6集导演是女性导演Hetti MacDonald,代表作品有同志电影《愈爱愈美丽》。

    两位导演风格各异,对应《普通人》叙事的两个阶段,这个我们后面会聊到。

    (本文是分析文,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全季的剧透)

    01

    小清新也可以大尺度

    想看甜甜的恋爱而打开《普通人》的观众,尽管某种意义上也能得到满足,但看到第2集不到30分钟里出现四段充满情欲的亲密裸戏时,不免会感到吃惊。

    主人公Connell和Marianne是少有交际的同班同学,两人唯一算得上特别的关系,是Connell的妈妈在Marianne的家里做保洁。然而剧情根本不在暧昧和暗恋的阶段拖沓,告白、亲吻,迅速搞定,第1集结尾两人已经约好下次到Connell家幽会。

    第2集开始,全剧高密度出现各种露骨的激情戏份。我做了一个统计,12集中有8集都有大段裸戏,平均每集1.25次,第5集和第12集甚至有男主的全裸戏份。

    为了形象描述本剧激情戏的盛况,转述男主演员Paul Mescal在采访中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我给父母提前打了招呼,说家里的老人可能不太好接受(我的激情戏)。奶奶知道后赶紧提醒我的姑祖母Mary:剧里有很多性感画面,如果你感觉这种戏要开始了,就快走开,自己找点事儿做。”

    “第2集,我们开始亲嘴了,Mary心想那种画面要来了,赶紧出门遛了会狗,心想这么一个来回慢慢走,激情戏应该放完了。然而她低估了那段戏的长度,回来时刚好进行到高潮,她只好站到门外,听到激烈的声音渐渐没有了才敢进屋。”

    剧中还涉及了SM议题,这一点我在后文会具体分析。而本剧女主Daisy Edgar-Jones和《五十度灰》女主达科塔·约翰逊真是既形似也神似,另外和安妮海瑟薇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裸露戏和激情戏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需要适应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身体,贡献准确而有情感的表演,还要和搭档展示出让人信服的化学反应。

    拍摄这些戏份离不开Ita O'Brian,片场的亲密指导(Intimacy Co-ordinator),她还参与了《性爱自修室》的相关工作。亲密指导不仅是为亲密戏份做编排——像排舞一样,还要与演员、导演、服装部门等沟通,为角色做定位,帮助演员更好地呈现角色和亲密戏份。

    演员会穿上专用服装、或在私密部位穿戴一些隔离物,避免不必要的裸露和生殖器官的触碰;特写镜头之外的身体部位会穿衣服,比如拍摄上半身时,演员会穿着裤子;即使有全裸镜头,也只是在拍摄单个镜头时要求演员脱光。

    02

    两个普通人

    从剧名《普通人》入手,有人说《Normal People》应译作《正常人》,对此我持保留意见。小说作者在London Review Bookshop读书会上提到:名字是等整本小说写完后才取的,想要点出的就是normality——生活中的普通甚至平淡。

    她曾读到Margaret Drabble的小说《The Millstone》,主角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我深信我所经历的,一定是很普通的经历,否则它们就不值得被写下来。” 两位主角多多少少都和“普通人”这个概念有一些联系。

    Marianne主动将自己与“普通人”区隔开,有时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要高一等,有时又差很多。她家境优越、性格孤傲、有些敏感与早熟,自然和旁人不同;但由于原生家庭破碎,受到父亲和哥哥的负面影响,又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是自己应得的。

    Connell则时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经营自己受欢迎的运动型男生人设。他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不愿和Marianne在公开场合走得太近。第1集两人亲吻之后,Connell的第一反应竟是“不可以让学校里的同学们知道”。

    毕业舞会上,Connell没有邀请Marianne,让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而其实,周围人对他们的事早就心知肚明,只是没人介意罢了。

    Connell提前离开舞会,给Marianne打电话道歉的那场戏,哭戏表现和台词功底都很不错,很难想象本剧是他的处女表演:

    第4集,两人分开后,在中产阶级聚集的圣三一学院开始大学生活。Marianne和同学有很多共同话语,社交如鱼得水,而Connell却迟迟不能融入大学环境,只能独自上课、阅读、打工,内心全是对家乡“普通”生活的怀念。

    两人的处境和心态约等于发生了一次置换,但新的环境并未解决他们旧的问题,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Connell因为好友逝世而抑郁,而Marianne对渣男男友言听计从,不愿从不健康关系中脱身。

    第11集,两人终于回到家乡Sligo,重归于好、旧情复燃。然而正在鱼水之欢时,Marianne提出想让Connell“打她”的要求。

    Marianne受虐倾向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父亲对母亲家暴,哥哥长大之后也对她实施言语和肢体暴力,母亲看在眼里却不加制止。

    Marianne渴望被爱,却在潜意识里把暴力和激情划上了某种等号。她之后的几任男友都有性虐倾向,而她也从受虐中得到和“普通人”一样被在乎、被关爱的错觉,因而即使关系再不健康,她也难以下定决心离开。

    Connell知道Marianne的故事,答应过她自己永远不会对她做出那些事,所以拒绝了她的要求。即使SM可以只是性爱中的插曲,他的本性和内心的温柔也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

    两位主角分分合合太多次,眼看又要不欢而散,实在令人揪心。

    03

    分分合合的故事如何讲得意味深长

    接下来从叙事和影像风格分析,《普通人》怎样将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讲得动人而又深刻。

    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爱尔兰,年轻人受经济影响大多意志消沉,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普通人》却少有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评论,而是极大程度地关注两位主角的内心成长和情感状态。

    叙事结构上,每3集构成一个段落,分别讲述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前3集讲高中生活,以毕业舞会作为收尾;4-6集进入大学生活,两人因为交流失误,都误以为对方想分手;7-9集讲述两人分开后各自的生活;10-12集讲两人帮助彼此解决人生中最核心的问题,两人都因此变得更好。

    这也对应了《普通人》在时间结构上的特点:每一章或每一集的开始,总有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跨度,把两人的生活挑出来,只去讲述与另外一人交集的部分。

    叙事节奏上,经过前3集的暧昧、激情和心痛,观众的情绪像坐过山车,第4集却突然在叙事上宕开一笔,我们在镜头里找不到Marianne了,只有寡言少语的Connell带我们在圣三一学院安静、沉默地游逛。

    演员Paul Mescal和Connell一样,在高中玩运动,在圣三一学院读大学,戏内戏外的相似也穿透屏幕给观众带来某种真实感。

    Connell在第4集的课堂上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她全书都在从爱玛的视角叙述故事,却突然以奈特利角度书写了一个章节,这种写法让我印象深刻,我感到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

    剧集脱离原著的故事,大胆地花了大半集的时间,让叙事节奏缓慢下来,用Marianne的不在场来铺垫一种悬念和期冀,其实也正是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让我们更能理解Connell对融入新环境的努力、对Sligo的生活的怀念、以及一种无法自在做自己的孤独。

    这样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全剧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第6集采用倒叙,先讲述Marianne在水池边心碎地摔了水杯,再交代发生了什么。

    第10集以Connell去心理咨询为线索,穿插起Connell因为故乡好友的逝世而抑郁失落、Marianne为他疏解心情的剧情。

    第9集讲Marianne独自在瑞典的生活,却以两人的邮件往来作为旁白,解释了Connell如何帮助Marianne找到勇气去离开一段恶劣的关系。

    这集结尾十分有人文关怀的色彩,Marianne的独立和勇敢给观众带来鼓舞,片尾时,通常的黑屏被换成了瑞典美丽的天空。

    镜头上,全剧充斥了各种“贴脸”的特写,跟着他们在校园穿梭、展示两个人的日常对白、记录他们的情绪表达。

    Lenny Abrahamson执导的前6集更是把这样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大量的手持镜头拍人永远是浅焦特写,我们的眼中似乎只能看见Connell和Marianne,环境和周围的动态都变成不重要的模糊背景。

    在剧集的前半段,我们需要进入一种氛围,去体验主角在恋爱和成长中的情绪。当镜头跟着主角走时,我们能更真切地了解两位主角,时刻抓住主角的表情,与主角共情,更好地融入剧情。

    剧集的前6集如果切换中景或者远景,去呈现环境和人物的关系,会打破塑造出来的亲密和暧昧氛围。 但进入后6集,Connell和Marianne有各自的生活,影像风格自然也需要一些变化。导演Hetti MacDonald虽然保留了清新的画风和虚焦特写,但明显增加了很多明亮的画面,在取景上也有更多表现环境的固定镜头,极大地利用环境特质来烘托角色的情绪和感知

    很多人评价《普通人》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再次带来夏季恋爱感觉的影像,而我看到第8集的“意大利之行”就真的惊了——豪宅、泳池、自行车、广场,一切都太像了

    04

    政治、阶级、性和辩论

    说完影像和叙事,最后再说说文本层面一些零碎的感想。

    导演Lenny Abrahamson透露,早在《普通人》小说出版前,制片公司就和作者Sally Rooney取得了联系,商谈改编成电视剧的相关事宜。小说曾入选2018年布克奖长名单,获得2018年科斯塔图书奖的最佳小说奖。而原著作者深度参与电视剧的编剧工作,保证了剧集忠实于原作,许多对白都原样保留到了剧里。

    《普通人》少有对政治的援引和评论,但在圣三一学院的故事阶段,涉及一些相关内容。

    Connell不常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因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而与同学Gareth产生分歧。Gareth认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而Connell反驳到:不应给新纳粹主义者提供传播仇恨的平台,这与支不支持言论自由没关系。否则按Gareth的逻辑,必须邀请全世界人参与讨论,不然就侵犯了他们的“言论自由”。

    Marianne也和一个男生对“事实是否是一种社会建构”这个话题产生争论,男生认为事实就是事实,“重力”不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存在的。而Marianne则指出:“事实”的确存在,但社会建构主义是去分析这些“事实”如何传播,从而去研究知识的产生。

    从这两处情节,可以看到《普通人》拥抱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后现代主义,两位主角都是左派青年,在政治图谱上三观吻合。但是两人间明显的阶级落差,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从剧集开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第8集,Connell获得大笔奖学金,对经济状况的剧变感到不适应。Marianne也坦白自己没有好好想过阶级差异对Connell以及他们关系的影响,并告诉Connell,只要相信自己值得有经济实力上大学、值得拿文学专业学位、值得去欧洲旅行并懂得欣赏艺术,就不用对自己感到愧疚。

    剧集另一个突出的议题显然是性,《普通人》展现了一种自然而互相尊重的性关系。一方面,通过Marianne的成长讲述了一个女性崛起的故事,为受到性暴力的女性赋权。另一方面,通过展示真诚、开放的性,提出了新时代一种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模范

    第一次坦诚相见时,Connell多次询问Marianne的感受,表示如果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停,不要觉得尴尬。之后当Marianne腹痛时,两人也自然停止了进一步的亲密行为。

    另外,亲密关系中关于暴力和性癖等话题的探讨,也祛除了性方面的羞辱让这些议题走入光亮的讨论环境

    作者Sally Rooney曾获得欧洲大学辩论大赛的最佳辩手,这解释了为什么辩论社成为两位主角重遇的一个契机,看来也是作者自己经历的某种内化。同时也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对政治、阶级等话题采用一种激进、明确的讨论方式,却又不让这种辩论式的讨论喧宾夺主,以至于影响到对两位主角关系的塑造和描写。

    我们跟随Connell和Marianne经历了分分合合,最后也一定能感受到,体验永远是大于理论的。正如Sally在另一本小说《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中所写的:“有的事你只有活过才能懂得,而我这次不想当一个分析的人。”

    也许《普通人》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时期,隔着屏幕再体会一次触摸是什么感觉,以及爱是什么感觉

    (文章部分截图来自人人影视译制熟肉)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

    出品: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

    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

    公众号/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

     2 ) 我所理解的结局

    第一篇豆瓣剧评献给此剧。文笔拙劣,但是只能以此平抑看完本剧后起伏的心情。

    此剧基本上可以说是小说的神还原。剧中人说的每一句话、甚至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几乎可以在小说中找到。比如,第11集完美还原了Connell拒绝hit Marianne后两人好像比赛着穿衣服这个我本以为会被漏掉的场景。还有很多神还原的细节,比如Connell永远穿着的那双adidas球鞋、永远戴着的那条朴素的银项链,再比如Connell在意大利小屋看到Marianne时她比平常tan的肤色,都让我想起几个月前读小说的那个心情跌宕起伏的下午。

    但是,我觉得,此剧的结尾却和小说的结尾有着微妙的不同。电视剧的结尾似乎在告诉观众,两人只是需要异地一年。小说的结尾有着电视剧所不可能有的大段的心理描写。Connell的心境似乎是,他渴望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渴望更大的世界。而Marianne的心境似乎是,她无意于更大却注定更加动荡的世界,她这一刻内心的平静已经足够。总之,小说的结尾似乎在告诉读者,两人生活的目标已经出现了不同。

    在小说的结尾,两人已经从曾经脆弱、自卑的个体成长为了可以独自面对世界的人。当然,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彼此。Connell因为温柔的性格太容易成为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普通人,是Marianne让Connell发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是她让他最终选择去Trinity学习English,是她让他写了那一封封字斟句酌的长邮件。她引着他跳出他原本舒适熟悉的世界、走上写作之路,也是他的第一个读者。同样的,是Connell让Marianne逐渐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相信自己也值得他人的爱。

    他们就像一对雏鸟,荫庇了彼此的成长,但是在羽翼丰满的那一刻,就要飞往各自的远方。他们是两个深深相爱的人,但是即便他们那样懂得彼此、那样深刻地参与了彼此的成长,却又始终是两个孤独的个体。在我看来,小说结尾处两人的心境,似乎暗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爱情从来就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终究会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爱不会消失,但是他们也不会在一起。他们终究只能是彼此永远无法忘记的关于成长的回忆。

     3 ) 奋力成为“普通人”

    看《普通人》这个剧。

    讲述了两个相爱的高中生,分分合合直到大学毕业。是一个非常美的电视剧。我很难将它看作是一个爱情剧,它讲了很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钝痛。 女生来自于一个富有的、却异常冷漠的家庭。哥哥巴不得她去死,而母亲不但并不保护她,还反复让她理解哥哥的不易。没有人爱她,她认为自己丑、没有价值。 她喜欢上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孩子。这个男生尽管是焦点,但和其他热闹的男孩子不同,他爱读书;他感到孤独,却又害怕失去所属的群体。他几乎将自己最爱的部分隐藏——包括他热爱的女孩子。因为他喜爱的和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做他认为其他人认为他应该做的“对的”事情。他邀请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去参加毕业舞会。他在学校里并不和她打交道,他们俩秘密交往——而她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两个孤独又脆弱的孩子相爱,他们彼此珍惜,却不懂得如何珍惜。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对于自我的犹疑和不确定。于是它们都如豌豆公主的睡床,彼此折磨。 我看的时候无数次心中尖叫,人生难遇知己,为何要这样反复试探,彼此误解啊。后来我想,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康奈尔:不能融入的孤独感,回不去的故乡

    男孩子大学将要毕业前,他去见心理治疗师。他大意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孤独,我以为我考到大城市,来到最好的学校,遇到更有趣的人,会解决这个孤独感;但是来了之后只是发现一切变得更糟糕了。我不喜欢这里。然而我回望故乡,再也回不去。

    康奈尔的孤独感始终都在。他有他热爱的东西,读文学和写作;却不能在高中这个小集体中表达。所以他说“我脑袋空空”。他害怕失去朋友,失去他们对于他的期待,他不能允许自我表露出来。

    他果然是不一样的。他走出了小城镇,但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他时常不能面对自己内在的灰暗,所以要找“正确”的女孩子恋爱,让他自己感到“正常”,像一个应该有的”正常人“。 他奋力渴望成为一个“正常人”,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深爱的女孩子。

    我最早对于这种“渴望正常”而不得,又无归处的感受有所体验是陶喆有一首《小镇姑娘》,开头说,小镇姑娘来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你觉得孤独,来到更好的环境,更多人的群体,始觉得自己弱小。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渴望融入又有所抵触。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渴望和他人相同。这个过程痛苦,于是常想要回到熟悉的旧位置,看向故乡又发现自己的故乡再也回不去。只能勇敢向前,但要经历剧烈的丧失感和孤独感。

    我家里我这一代人全都从小城市去往了更大的城市,远方的国家。漂泊之中,常遇见相似的人:还没能适应新的文化和环境,精神上却又再无法归乡。我有个朋友把这一类群体形容为“文化中间族”。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人生中特别普遍的状态,当你搬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环境;而常常是你以为自己跨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工作、新的职级、新的晋升机会等等。你以为你取到的是真经,推开门却是更漫长的荒芜和修行。 孤独感是其中最长久的陪伴和功课。

    玛丽安:我就躺在这里,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

    对于她,疼痛即是被爱。 她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她以为自己从爱中获得都都应是惩罚。

    有一个享受性虐的女生曾经这样描述,说我只有在被惩戒、疼痛感中才能找到全然地、被爱的感受。 所以她无法使自己进入一段被尊重、被爱的关系之中。除了康奈尔以外,她几乎是随意地、不加选择地进入恋爱。 她对于疼痛感到熟悉,对于惩戒带来的亲密感熟悉。

    她在康奈尔那里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康奈尔尊重、而且照顾她的感受。这些她并不熟悉。她常会提出: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人们在成年之后寻找自己的亲密关系,如若成长中的创伤仍在,就不免陷入重复的关系模式中——我曾经在那样(被惩戒)的关系中存活了下来,那里有我熟悉的气味,有对于我象征着爱的东西。就如同”回家“。

    寻找自我路途中必经的痛苦感

    两人彼此在对方艰难的时刻,都给予了长久的温存和陪伴。 女生鼓励了康奈尔追寻自己内心的渴望,她认可康奈尔内心的”黑暗“,并使得他去面对自我。在结尾康奈尔鼓足勇气决定独自去纽约——更大的城市追寻理想,做他渴望做的事情。 而康奈尔反复对女生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我想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你值得过得更好。而这使得结尾女生终于有能力对他说,你去纽约,而我会留下来。And we are going to be OK. 他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彼此照看,使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钝痛仍在,成长所带来的痛苦将如常存在。想必康奈尔仍要常常面对内在对于自我的不确信,在新环境下的孤独感;女生常要觉察和理解伤害自己的冲动。

    这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的样貌。

    我们时常陷入自己的黑暗;遇见渴望的事情、新的机会,好事之中并不能全然享受,不得不把内在的自己拿出来在新环境中重新捏塑。痛苦感又小又密集,我们却是在这重新捏塑中,从荒芜的孤独感中,知再无退路,鼓足勇气向前走。 慢慢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更自在的人。

     4 ) 《普通人》玛丽安和康奈尔的读书单

    分集笔记在日记中:

    9-12集://www.douban.com/note/762673603/

    5-8集: //www.douban.com/note/762544776/

    1-4集: //www.douban.com/note/762155013/

    书单如下:

    第一集中,两人第一次在玛丽安家相遇。

    康奈尔从她的书架上抽出了这本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于1962年出版的小说。就像紧随其后的两本书【 Play with a Tiger (play) (1962);A Man and Two Women (collection) (1963)】一样,这本书也进入了《牛津英国文学伴侣》中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所说的莱辛的“内部空间小说”的领域。她探索精神和社会崩溃的作品。

    让玛丽安惊讶的是,康奈尔说他读过这本女性主义著作——一个青少年男孩,一个体育特长生,一个在高中极受欢迎的人。显然关于这本书的交谈让玛丽安意外地放松了下来,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亲近。

    延伸阅读: 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诺贝尔奖,是到那时为止最年长的女性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颁奖理由:“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金色笔记》公认是她的代表作,我读过的莱辛的其他作品有《幸存者回忆录》、猫系列中《特别的猫》《又来了,爱情》等,都值得一读。

    在第二集的这个场景中,玛丽安正在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2005年的作品《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一部英国反乌托邦小说。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这本书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时必读作品之一,可以视为一种仪式。

    《别让我走》讲述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对小说予以解读,可以发现人类的克隆人项目隐藏着某种阴谋,人类肆意取走克隆人的器官是对其尊严的伤害,也是对其生命的漠视。小说谴责了人类利益至上的狭隘思想,倡导在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必须体现出伦理的诉求,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

    本书荣获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提名,被《时代》杂志誉为2005年最佳小说之一。

    延伸阅读: 去年读了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反转情节像悬疑电影;还读过《被埋葬的记忆》,不知怎么有中古世纪的感觉,好像《指环王》。

    诺贝尔奖对他的颁奖理由是:“在具有强大情感力量的小说中,揭露我们与世界连结的错觉底下的深渊”。

    上了圣三一学院之后的康奈尔不像高中时那样自信了。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或是经济因素,他似乎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第四集的这个场景是与同学一起讨论《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于1721年创作的小说。讲述奇女子摩尔的一生。

    康奈尔显然被他观点犀利的同学们吓住了,结结巴巴地只说出一句话。

    这个场景中,康奈尔正在读的书是《老实人》,“Candide, or Optimism”。

    康奈尔读的正是这个版本。

    《老实人》是1759年,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伏尔泰所著的一部法国讽刺小说。

    这部中篇小说以一位名为憨第德(Candide)的青年揭开序幕,先描述他在一位贵族的城堡里过着受庇护无忧无虑的生活,与贵族的女儿相互倾心,同时被他的老师潘格罗士灌输予莱布尼茨式乐观主义。

    憨第德开始他漫长的旅行生涯,周游欧洲各地以及北美洲。一路上他见证并亲身体会了人间的苦难,潘格罗士所教授给他的乐观主义不断受到挑战,并开始不断质问人生的意义。在最后,几经离合,当众人再次聚在一块时,伏尔泰为憨第德做出结论:如果不彻底地拒斥乐观主义、专注于现实辛勤耕耘,人生才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必须照顾我们的花园”(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而不是无休止地讨论哲学问题,否定潘格罗士的莱布尼茨式魔咒,“对去任何世界而言,这样子生活是最好的”(It's for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剧中的第二次班级讨论,康奈尔已经自信了许多。

    这次班级的讨论作品是简-奥斯汀1815年小说《爱玛》。上接图中的发言,康奈尔的下一句是:

    ...like something psychological which hadn't really been attempted before.

    在第四集的结尾,玛丽安给康奈尔发了短信,问他是不是还想做朋友。

    收到短信时,康奈尔正在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书中重温了作者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的那些同窗好友,一种无忧无虑的充满幽默感的日子。

    康奈尔开始崭露出来的聪慧为他赢得了尊重。

    第五集的这里,是同学想读他的论文,题目有关于爱尔兰小说家 James Joyce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 尽管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远离故土爱尔兰,但早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集,康奈尔收到了拒稿信。

    背景的书堆中可以看到一本《地狱篇》(Inferno),是《神曲》(Divine Comedy)的第一部分。《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于14世纪创作的长诗。

    在中世纪,commedia代表着一种游离于贵族与平民两者之间的一种风格。但丁一改通常一般中世纪的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将神曲以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的构成围绕着数字3,因为3代表着在天主教信条中神圣的三位一体。——两位主人公就读的圣三一学院。

    全诗为三部《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第八集结尾,意大利乡间尴尬的晚餐之后,几个年轻人在去往威尼斯的火车上。

    康奈尔正在读的是 《吾子吾弟》(All My Sons)。这是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 在1947年创作的剧本,1948年改编为电影,1986年拍成电视系列剧。 1947年1月29日在纽约市百老汇的皇冠剧场首演,共演出328场,由伊利亚-卡赞执导,并赢得纽约剧评人圈内奖。

    剧情概要:约翰-凯勒(Joe Keller)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贩售给军方军用飞机零件,而成为成功的生意人。而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生意,他卖了他自己知道有问题的零件,而造成21名飞行员因此丧生。

    第11集,炎热的夏天,两位主人公回到了Sligo。

    在康奈尔小房间的窗台上,两本书分别是《欢乐神殿》, Temples of Delight, by Barbara Trapido;以及《范尼》, Fanny by Marcel Pagnol。

    而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康奈尔的小书架上有一本 弗雷德-瓦格斯(Fred Vargas)的书

    弗雷德-瓦格斯,原名弗蕾德丽克-奥杜万-卢佐,法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作家。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她曾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斯德研究院工作。

    美好的最终集,玛丽安的生日,她微笑着与朋友们一同庆祝,终于开始对自己在都柏林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

    康奈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的诗集。

    弗兰克-奥哈拉,美国作家、诗人、艺术批评家。虽然被称为“画家中的诗人”,但是艺术和音乐带来的灵感,并不是奥哈拉诗歌写作的重心。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名人画像,我只愿意深情地看着你”,在他的《和你一起喝可乐》一诗中,对爱的感觉的捕捉才是诗人所有灵感的轴心。而《和你一起喝可乐》中的主角“你”,正是他当时的同性爱人文森特-沃伦(Vincent Warren),奥哈拉为他写下了诗人写作生涯中最为动人的一组情诗。

    ——联想到《普通人》这部剧的剧情,让人潸然泪下。

    和你一起喝可乐——弗兰克-奥哈拉

    远比踏足圣塞巴斯坦、艾郎、昂代、比亚利兹、巴约纳更有趣

    亦盖过在巴塞罗那加西利亚大街饱餐一顿

    或许是因为你身着橙色衬衫,看上去就像更英俊、快乐的圣塞巴斯坦

    或许是因为我对你的爱,或许是因为你爱喝酸奶

    或许是因为橘黄色的郁金香在桦树周围闪闪发光

    或许是因为我们在人群和雕塑面前露出了秘密的微笑

    很难想象当我与你在一起的时候,怎么会有像雕塑这类纹丝不动

    庄严肃穆,而且闷闷不乐的绝对的事物出现在眼前

    而就在它面前,我们却可以在纽约下午四点的阳光下

    来来回回地挨着彼此的身体,就像感受到树木透过婆娑的叶子在呼吸

    而我们去参观的肖像展览仿佛空无一物,画作上没有任何面孔,只有颜料

    你突然也会觉得惊奇,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人这么做

    因为我只需看着你,我宁愿看着你,胜过看世界上所有肖像画

    除了偶尔可能对《波兰骑士》感兴趣,但不管怎么样,它现藏于弗里克

    谢天谢地你还没去看过,因此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第一次

    你舞动着身体,是那么美丽,让我或多或少联想到是你在诠释未来主义

    我再也不在乎《下楼梯的裸女》、或达芬奇的哪一幅画,或米开朗基罗

    往往给我惊喜的雕塑作品

    而且,人们不停地去研究印象派有什么用呢?

    因为他们都没有体验过真爱的人就站在他们身边,日落时倚着一棵树发呆的感觉

    或者这样说吧,马里诺·马里尼挑选了一匹好马,却没能找到像我的爱人那么英俊的骑手

    这么说来,他们都白白错过了大好青春

    但那绝不会浪费在我身上

    这就是我写了这首诗告诉你这一切的原因

    Having a Coke with You——Frank O’Hara

    is even more fun than going to San Sebastian, Irún, Hendaye, Biarritz, Bayonne

    or being sick to my stomach on the Travesera de Gracia in Barcelona

    partly because in your orange shirt you look like a better happier St. Sebastian

    partly because of my love for you, partly because of your love for yoghurt

    partly because of the fluorescent orange tulips around the birches

    partly because of the secrecy our smiles take on before people and statuary

    it is hard to believe when I’m with you that there can be anything as still

    as solemn as unpleasantly definitive as statuary when right in front of it

    in the warm New York 4 o’clock light we are drift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each other like a tree breathing through its spectacles

    and the portrait show seems to have no faces in it at all, just paint

    you suddenly wonder why in the world anyone ever did them

    I look at you and I would rather look at you than all the portraits in the world

    except possibly for the Polish Rider occasionally and anyway it’s in the Frick

    which thank heavens you haven’t gone to yet so we can go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act that you move so beautifully more or less takes care of Futurism

    just as at home I never think of the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or

    at a rehearsal a single drawing of Leonardo or Michelangelo that used to wow me

    and what good does all the research of the Impressionists do them

    when they never got the right person to stand near the tree when the sun sank

    or for that matter Marino Marini when he didn’t pick the rider as carefully as the horse

    it seems they were all cheated of some marvelous experience

    which is not going to go wasted on me which is why I’m telling you about it

     5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在这处,书中写道

    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6 ) Every Song from the Normal People Soundtrack

    Episode 1

    “Hate Dah” by Super Silly

    “Dear SJ” by Alex Gough

    “Neverending Circles” by Chvrches

    “Warped Window” by Anna Mieke

    Episode 2

    “Did It To Myself” by Orla Gartland

    “Hide and Seek” by Imogen Heap

    “Men Behind the Wire” by The Barleycorn

    “Crazy World” by Aslan

    “Horn” by Nick Drake

    “Angeles” by Elliott Smith

    Episode 3

    “Maybe” by SOAK

    “Hey Now (Arty Remix)” by London Grammar

    “Gimme Life” by THAN and Victoria Liv

    “I Never Got Off the Bus” by Tebi Rex

    “Disco Inferno” by SUPERfreak

    “Hate Dah” by Super Silly

    “Havin’ a Party” by Flipside

    “Only You” by Yazoo

    Episode 4

    “Atomos XI” by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Locked In” by The Lock-In

    “Talk About Nothing (Not Your Dope Remix)” by Cadre Cola

    “Deep Blue” by Mango x MathMan featuring Lisa Hannigan

    “You and I” by Caribou

    “Drop” by Hope Sandoval & The Warm Inventions

    “Tell Me So” by The Orioles

    “Highs and Lows” by August Roads

    “Undertow” by Lisa Hannigan

    Episode 5

    “La Lune” by Billie Marten

    “Dance 4 Sorrow” by Francis Lung

    “Go Wild” by Friedberg

    “Nikes” by Frank Ocean

    “Skate” by Tycho

    “Make You Feel My Love” by Ane Brun

    Episode 6

    “Too Much” by Carly Rae Jepsen

    “I’m Happy Without You” by Ann Byers

    “Smoke” by Gia Margaret

    “It’s Alright” by delush featuring Strange Boy

    “I Know” by August Roads

    “We Played Some Open Chords And Rejoiced, For The Earth Had Circled The Sun Yet Another Year” by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Episode 7

    “It’s OK With Me” by Broadway Express

    “Metroma” by The Sei

    Episode 8

    “Dandelion” by Jealous of the Birds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by Nerina Pallot

    Episode 9

    “Rare” by Selena Gomez

    “Old Bear” by Cloth

    “Klangfall” by Joep Beving

    “99 Luft Balloons” by Nena

    “Groovy Train” by The Farm

    “Berlin” by RYX

    “Scene Suspended” by Jon Hopkins

    Episode 10

    “Love Really Hurts Without You” by Billy Ocean

    “Cannibal Tree” by Yenkee

    “Good Times” by Ellie Mae Rose

    “Everything I Am is Yours” by Villagers

    Episode 11

    “Breathe” by Camel Phat & Cristoph featuring Jem Cooke

    “Strange Weather” by Keren Ann

    Episode 12

    “The Subterranean Heart” by Mount Alaska

    “No Such Thing” by Yumi and the Weather

    “Dogwood Blossom” by Fionn Regan

    “Can’t Move On” by Wild Youth

    “Sometimes” by Goldmund

     7 ) 只谈阶级和圣三一传统文科

    初夏时节,一部“英剧”《普通人》受到许多人赞赏。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青涩美好的青春,细腻入微的心理表现,构造出一部没有鸡飞狗跳却动人的青春爱情故事。因为害怕社交灾难,高中时代的校草不肯公开与怪胎女的恋爱,等进入圣三一学院,因出身社会阶层和家境的差距,过去的怪胎女完美融入新环境,两人身份高低互换。两颗内心卑微的灵魂向往着彼此却频频错过,又一次次回到彼此身边。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床戏,这几乎像个日式纯爱故事。

    这是个全球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的故事,许多人有过类似的回忆。因为是一个发生在我的大学的传统文科圈子里的故事,被多人推荐观片,我来讲讲爱尔兰的阶层和我们圣三一的传统文科圈子,理工商科不在此讨论范围,因为每个圈子的风格和思维行为方式不一样。比如大多中国人比较喜欢去的那些热门技能专业如商科金融计算机的活动范围就跟传统文科不很重合,风格也不一样。

    在西方,出身决定眼界和格局。出身阶层基本是固定的,你不大会想到要突破阶层,也不大可能掉到更底层。过去写过一篇关于18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文章大不列颠 | 18世纪新兴中产阶级上升与贵族落魄的大时代,虽然现在21世纪了,爱尔兰中南部也从英国独立了,社会阶层的基调却跟那时候没有很大不同。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女主家是很有钱的中产,每一代人去圣三一读书然后回老家做点家庭生意,男主则是爱尔兰西部小城Sligo的更典型的普通出身,女主因为家庭传统认为去圣三一是理所当然,男主的周围环境大多会留在老家,男主本人学业成绩优秀橄榄球打得好,按爱尔兰标准是个未来人才,但眼光局限是不会想到首都去读精英大学的。如果不是女主建议他报考圣三一,他最大可能是浪费掉高绩点去Galway上普通大学然后回老家过普通人的生活。另外,要知道Sligo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故乡,这一点丝毫没有被提到。

    一个受欢迎的爱尔兰男孩子应该打橄榄球(有修正 见结尾)

    在小地方,任何国家的小地方的杂七杂八的恶毒的人比例会比大城市多,可以参照之前的奥斯卡电影《布鲁克林》的女主的故乡小镇风格。所以,中产多金的女主在小地方是怪胎,一到都柏林就正常融入了,而在老家极其受欢迎的男主来了都柏林却因为穷酸和不自信无法融入。在都柏林有大房子可以随时邀请同学来玩给女主社交加分,穷得只有一双球鞋还要跟人合租的男主别说没地方请人来玩,他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打工赚钱和学习上,根本没有机会社交。

    Berkeley图书馆自习

    在许多方面,此剧把圣三一学生生活高度还原:最出色的学生要多混社团组织活动,参见女主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男友,第一次出场就把男主带去了GMB的辩论社(圣三一有两个历史悠久的重要辩论社,the hist与the phil,诸多名人如作家王尔德在此读书时也参加过)。其实在牛津剑桥圣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中,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社交反倒是一大部分,如果你关注过国会议员们的大学背景,多会发现许多人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忙于社交。辩论是文科学生最热衷的活动。我此前也曾写过对这种文化的负面作用的思考,见欧洲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过度自信。不过成绩虽然没那么重要,坏成绩还是会被引以为耻的,比如英国现任首相鲍里斯强生,以二等成绩从牛津毕业,引以为耻。

    GMB

    男女主角拿到的奖学金是圣三一悠久传统之一。本科第二年,可报名参加,通过后会得到五年学费免除、免费校内宿舍(不是很多人来都柏林申请的那种学校推荐的校外商业宿舍)、平日免费晚餐。他们参加考试的古典大厅叫exam hall,上大课与研讨会在arts block,进晚餐的老建筑是the 1592 dining hall。关于免费大餐不需要很羡慕,有严格时间限制,准时关门,我怀疑需要认真自习和打工的穷男主是没多少时间去蹭饭的。我去吃过,学院长桌、身着黑袍的学者们、餐前餐后两次拉丁语祈祷被我收入圣三一怪异体验名单。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后学生就可以松懈了,接下来只要每年都通过(英国爱尔兰体系的通过是50分,文科因压分严重70分一等很难拿到)就不会被取消资格。所以考入圣三一还没改变男主生活因为他没时间没钱去正常社交,奖学金才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exam hall

    圣三一有很多这种给本科生上lecture的大教室

    如果对比今天的圣三一与三十年前,爱尔兰大众还很穷,也只有上层阶级和中产上层才进得去那个年代,今天的圣三一显得越来越平民化和低质化,三十年前的毕业生看到今天学生们连reading list都读不完,口语中充斥大量大众词汇大概也会叹息,三十年前奖学金只给每个专业第一名,如今大概每200多人的专业中能有六七人拿到奖学金。在牛津剑桥也同样,如今中产成了主要生源。反观国内,曾经高考可以改变命运,随着阶级固化,上名牌学校越来越拼家庭资源,很向西方看齐。。英国的传统精英路径大概众所周知是伊顿——牛剑,爱尔兰也有类似顶级路径为Blackrock——圣三一。如果在三十年前,非这种贵族私立学校的出身会无法融入圣三一核心圈子,今天显得宽容了许多,但剧本最大的bug依然是,小地方公立学校来的女主似乎轻松融入了,虽然可以解释为用学霸头脑和家里经济支持与大房子来加分,实际操作会有困难。我身边实例,有一位同是圣三一老校友的医生爸爸躺平佛系教育,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结果现在儿子在大学饱受困难,吸取教训的爸爸接下来还得把女儿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不过,以上经验只适用于牛剑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其他平民大学不走这里的套路。题外话如果只是真正想扎实学习,平民大学其实要好得多,因为首要目标是去学习的,而“精英”大学,学习倒不是首要的,尤其体现在传统文科。

    我看了小说作者萨莉·鲁尼的简介,她本人来自比男女主角老家还要小的西部小地方,可见有多拼,本科圣三一文学,拿到了奖学金,研究生大概出于自信膨胀,换了专业到政治,水土不服,转攻美国文学毕业拿到学位。我猜测其水土不服原因其一换专业很辛苦其二每个圈子要重新弄懂,不经历不知其痛苦。好在她本科也在圣三一,大环境是熟悉的,能止损换回文学类专业,因为学院很不鼓励研究生换专业,如果成绩基本合格,他们会劝你坚持到毕业。于是小说作者给了女主她自己没能成功的希望中美好的一切:政治学科优秀学生,方便社交的自家大宅。

    女主自己一个人住的家产大宅,在Wellington Road,Dublin4,富人区

    我在校外社交圈是加入了都柏林的一个交响乐团,团里也有中产校友,同样没有跳出阶级的欲望也没有跌到下一层的可能。从过去的古典精英大学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总体在走下坡路。反观国内,阶级固化即将完成,过去拼搏的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放弃,然后社会也慢慢转向整体下坡路。剧中的青春和爱情已经有太大的后劲,可是当你看到我写的这些西方阶级的文字,会不会更觉沉重。

    ---

    更正一下sligo学校里的球赛,我问了个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爱尔兰人,他们大概打得不是rugby而是盖尔式足球,因为rugby是英式橄榄球,这个在私立上层学校和都柏林常见一点,我身边都是打rugby的所以觉得是rugby,但是爱尔兰西边尤其平民公立学校一般都是打Gaelic football。

    ---

    公众号:穆尔登格

     8 ) 一口气看完,仿佛从日常里出逃几天

    对于剧迷而言,最近这些日子可以算是好戏连台。

    国产剧中有选角演技颇受认可的《龙岭迷窟》、看了就控制不住点外卖双手的《风味人间 第二季》,欧美有《杀死伊芙》《瑞克与莫蒂》《西部世界》强势回归,还有《美国夫人》《外星也难民》等新剧轻松拿下9分获得清一色的好评。

    在这些新剧中,《普通人》无疑是一匹黑马。

    虽然是一部青春爱情剧,却没有青春片惯常的聒噪氛围,在这个逐渐变暖的季节里,成为了不少人的新晋心头好。

    本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同名小说,但《普通人》这个剧名并不是准确译法,Normal people译成“正常人”才更为贴切。

    不得不在此介绍一下本剧女主黛西·埃德加-琼斯,这是个太令人激动的女演员,98年出生,非常年轻。

    她和男主演保罗·麦斯卡因为这部剧一夜成名。

    男女主不仅非常禁得起特写考验,演技也可圈可点,甚至让你觉得,除了他们再没有人适合这两个角色,这种般配就像《爱在》三部曲里的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

    黛西·埃德加侧脸神似妮可·基德曼,正脸有夏洛特·甘斯布的影子,下巴又很像梅拉尼·罗兰……

    《普通人》自打上线BBC iPlayer就一直在打破记录,目前在豆瓣8.9分,仍有攀升的趋势。

    这部剧把原著还原得很好,除却情节,其孔雀蓝色调的质感、大量的浅焦特写镜头、细腻的景别择选……乃至配乐都非常灵动和谐

    其实这部剧最初的噱头是“大尺度床戏”,但与其它以吸睛为目的的作品不同,《普通人》所呈现的床戏水准颇高,拍得既优雅又温柔。

    这部剧基本围绕着二人从高中到大学的生活打转,男主康奈尔和女主玛丽安娜在同一所高中就读。

    他们在校园外的唯一交叉点是,康奈尔的妈妈在玛丽安娜家里做清洁工,所以阶级差别一直非常露骨和直白。

    他们都是大学霸,但因为玛丽安娜非常高傲和不合群,所以经常遭受同学的歧视和言语攻击。而此时的康奈尔则是备受欢迎的明星学生,他在校园春风得意,无论是学习还是赛场。

    他们逐渐把握住了对方投来的目光,青涩的爱情也发生得迅速……

    康奈尔总表现得极其被动,他一面和玛丽安娜保持着地下恋情,一面在学校装作不相识。

    私下的康奈尔待她温柔,也愿意认真倾听玛丽安娜说话,所以尽管玛丽安娜不理解这种做法,却仍选择和他在一起。

    康奈尔对此次真正意义上的初恋表现出灾难性的混乱,他似乎惧怕如此浓烈的爱,以至于玛丽安娜越直接,他越要跑掉。这里面有自卑,也有对爱的无所适从。

    毕业舞会,康奈尔鬼使神差地邀请了另一名女生,他们就此断了联系,玛丽安娜也没有再次出现在校园,一次无声无息的分手悄然落地……

    但这并未结束,《普通人》所展现的纠葛是一浪紧随一浪的……他们只是被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和相遇填满。

    由于之前受到了玛丽安娜的鼓励,康奈尔选择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文学系,他们在大学校园再次相遇。

    这一次轮到康奈尔水土不服,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出身很好,与此相较,学习成绩就显得有些次要……

    玛丽安娜轻松拥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此时的康奈尔却穷酸而缺乏自信,哪怕他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见解,也不敢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而那些生而自信的同学却热衷于唇枪舌战,所以他的“被冷落”几乎是必然的。

    富人家的孩子不必把学习当回事儿,他们可以嗑药然后终日寻欢作乐……

    而学霸如玛丽安娜也可以坐在自家的小阳台上,和三两好友抽烟喝咖啡做功课。

    此时的康奈尔却只能在图书馆奋斗到最后一刻,连等公交的时候也在看书。

    现实的残酷正在于此,其实康奈尔的才华足以俘获那群钱很多又理想主义的同学,但他根本没有机会去社交。

    康奈尔的房租靠打工得来,所以不仅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多余的钱,他租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房间,要在这里邀请好友做客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大学生活既让康奈尔在学业上腾飞,也让他感到自卑,但玛丽安娜还是惦念他的一切,所以旧情复燃也是顺理成章。

    接下来康奈尔的多数时间都住在玛丽安娜那儿,但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小租房,而这段同居时间也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充实且愉快的大学时光。

    只是,突然的失业让康奈尔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钱相当于没有尊严。

    康奈尔不想寄居在玛丽安娜的大房子里,便决定在假期回家,最终荒谬重现,他提出分手,而且用了最蠢的理由把爱情至上的玛丽安娜第二次推入深渊。

    因为种种隔阂,他们无法理解对方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不过说到底,究竟是非常柔软的人,哪怕以最坏的方式分手,也无法做到痛恨对方。

    他们后来有了新的伴侣,却维持着非常微妙而谨慎的关系,除了持续观望,还会调整距离去最大程度地保护彼此。

    玛丽安娜此后换了很多男朋友,她不怎么挑选,甚至不太在乎这些人如何对待她,所以她碰见了占有欲极强,且擅于精神暴力的Jamie,也碰到了在肉体上伤害她的摄影师男友。

    总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拥有各自的世界,却如同生活在荒漠。

    但此时,确定爱人关系反倒不重要了,康奈尔和玛丽安娜更像是被强扯开的双人娃娃,展示着各自的孤独,却相互呼应。

    其中许多细节都非常动人,他们之间仿佛有着清晰的求助信号,在他们共同的高中同学罗伯突然去世之后,康奈尔在教堂里一下抱住了玛丽安娜,旁若无人,似乎只有他们能够互相慰藉……

    他们还开着视频远程陪伴,康奈尔在一边入睡,玛丽安娜在另一头学习了一夜……

    其实基本可以断定,玛丽安娜的一切遭遇都源于康奈尔的不勇敢,如果他不那么怯懦,就不会将自己最爱的人交到别人手上任其蹂躏……

    不过康奈尔也有自己的苦衷,他求助心理咨询师,道出了让他困扰的一切,他的不幸福其实都有源头,康奈尔只不过是另一个脆弱的人罢了。

    康奈尔曾经软弱过,比如高中时,在罗伯言语侮辱玛丽安娜的时候,他低着头不吭声……

    但随着成长,康奈尔逐渐成为了那个可以保护玛丽安娜的人。

    玛丽安娜的家庭就是一个充斥着暴力氛围的地方,他的哥哥总是打压和骚扰她,而母亲则冷眼旁观。

    康奈尔在这次终于将玛丽安娜保护了起来。而早在之前,他还通过写信帮助玛丽安娜重立了自信,告诉她要去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被糟糕对待。

    这部剧之所以感人至深,绝不仅是因为“虐恋”,正相反,虐恋背后是两个破碎的人在相互搀扶着成长,他们互相伤害,但又有对方的爱作为抵御生活的底牌。

    这种联结已经将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束缚其实是令人羡慕的,当你记得这个世界有一个人永远地爱着你,理解你,那么做一切事情都不会觉得孤立无援和毫无根基。

    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其实是填补了对方心中最恐惧的地方,所以才能突破阶级和性情上的种种界限,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所以,爱,从来不是直达完美的,《普通人》里的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用尽全力才成为了对爱无畏的“正常人”。

    因为看了这部剧,很多观众陷入了长达几日的释放期,奢侈地浸润在剧中,就像被深深锤进了一种情绪,不忍也无法抽离,大家要挑出一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然后我们一起从世界出逃几天。

     短评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4分钟前
    • 🦁
    • 还行

    小说的细腻完美被电视剧呈现,Marianne和Connell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Daisy真的很有灵气)喜欢这类主角很边缘的故事,因为看起来更有种奇妙的真实感,这也许就是常态“normal”的样子吧。一个相信soulmate存在的故事,两个人十分相爱却又淡漠隔离,可又相互救赎了对方。所谓的relationship不意味着仅是物理上的陪伴,也不是情感上的“禁锢”。Connell拿到去纽约的机会后Marianne选择了放手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的一点,爱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中对方让自己变成的样子,他们依旧把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她知道过程中他们都会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还有比这个更美更理想的爱情&companionship吗

    9分钟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力荐

    真的是女性向porn,各个层面上的

    13分钟前
    • 资深懒汉
    • 力荐

    爱尔兰是孔雀蓝的,校服,眼眸,暮色。

    14分钟前
    • Lullaby
    • 推荐

    我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叙事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love is fatal这样的陷阱(他们就是很配啊生命中有无数匆匆过客可他俩兜兜转转分开后总能再次回来)。好干净的爱情啊没有狗血没有憎恨,虽然有误解有遗憾但总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化解慢慢原谅。离开的时候不恶言相向,重逢的时候依旧热烈。And my biggest takeaway: sex life is really fundamental.

    18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是我怎么了,还是这剧怎么了?在偌大的候车厅,又一次如入无人之境。从他们因为一本书开始攀谈,我眼中就浮现泪花,赶紧又捂上憋闷的口罩,戴上才发觉还有上次泪痕的墨镜。接着,他们接吻、脱衣服,爱抚,开着有心无心缓解尴尬的玩笑,直到互相进入对方的身体,发出的轻柔喘息。第二次,第三次……我软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脚底板软到视网膜……还好我不化妆,但还是跑了一趟卫生间,在靠窗的边缘抓紧抽根烟,望着车轨发呆放空。但还是软,软到想赶紧躺在北上的列车,随它开到哪儿,哪怕在外面炙热的太阳下爆炸。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24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差不多。长得跟 anne hathaway eva green dakota johnson 混体的女主说自己不漂亮;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两人除了性吸引力看不出 click 在哪里……是非常时期人们的标准都降低了还是什么?

    25分钟前
    • Jin
    • 还行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28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29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好久没有这么让我沉浸的剧集了,不以事件为核心,台词铺设不为叙事,悉数转移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而娓娓道来。其中爱情最让人信服的一点是,它不回避性,性的吸引力点触情感,爱同时是身体的。他们在爱里挣扎犹疑,体面又不堪的生命,仿佛你与我,Normal We。/视听精致,演员自然,You‘re the worst之后最好的爱情剧集。

    32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37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And what about me? Would you say your feelings are involved?”-“Obviously”-“Who is it obvious to?”

    40分钟前
    • Alyssum
    • 力荐

    男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逃避,女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迎合。男生的孤独来源于自己,他向外求索,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女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外界,她向内求索,需要追寻内心的平静来自愈。他们有不一样的敏感、脆弱、迷茫、自卑和孤独,所以他们可以抚慰彼此却难以相互依靠。但可以遇见彼此的他们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了。

    41分钟前
    • 渔鱼
    • 力荐

    原来一部爱情剧真的可以做到既是best love story ,同时又是best p*rn!今年的爱情剧只看这一部就够了

    4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如无意外这会是本年度最爱剧集。之前看推荐有同学说男主前5集很“渣”,也有说因为Connell的若即若离间接导致Marianne在几段亲密关系中的混乱。自己看了之后发现Connell是我在文艺作品中见到的为数不多温柔的男生。是的,温柔。也许是类似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强的强势男性形象在爱情作品中屡见不鲜,双方平等的情感关系却实在罕见。我越来越不喜欢以强势的逼迫姿态证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两人互通心扉、互相理解尊重才难能可贵。Connell会在两人第一次亲密关系时告诉Marianne如果疼就停下,会在她问“Will you hit me”时say no。无论何时他总以温柔的语调安抚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她,而她同样也回报以爱、关怀与理解。爱人的能力并非与生具有,两个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迷惘、伤痛,在磕磕绊绊中学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最后是否以爱人身份在一起已不再重要。

    46分钟前
    • seibellissima
    • 力荐

    刷到第八集实在刷不动了,看到后面经常忘了前面因为什么他俩又分了为什么不能公开,女主这么好看了还因为家庭问题自卑没人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啊,更何况傻逼这么多,纠结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

    47分钟前
    • 弦子
    • 还行

    I’ve met someone just like Connell and I nearly let him go. This shit relates to me so much :(

    52分钟前
    • F
    • 力荐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53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58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