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丹斯

    丹斯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20

    主演:大卫·田纳特,丹尼尔·梅斯,杰森·沃特金斯,罗恩·库克,巴里·沃德,费伊·麦基弗,本·贝利·史密斯,布罗娜·沃,杰伊·辛普森,艾利克斯·巴哈特,乔尔·莫里斯,安迪·贾耶,查内尔·克雷斯韦尔,乔纳森·考尔,奥斯卡·伽蓝德,卡尔·马卡宁奇,罗斯·安德森,劳拉·埃尔芬斯通,劳利·基纳斯顿,西拉斯·卡森,杰米·帕克,皮普·托伦斯,托尼·威,斯图尔特·麦克奎里,杰拉德·霍兰,安德鲁·伍德尔,贝丝·戈达德 

    导演:刘易斯·阿诺德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至03集

      爱丽丝与杰克第一季

    • 全8集

      群星第一季

    • 更新至07集

      鳕鱼角第三季

    • 完结

      监狱风云第二季

    • 全8集

      光环第二季

    • 更新至10集

      百变王牌第一季

    • 已完结

      死亡医师第一季

    • 完结

      弗兰肯斯坦传奇第一季

     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长篇影评

     1 ) 最舒服的悬疑剧观剧体验

    这是看的最舒服的一部悬疑剧了。

    首先因为他只有三集,且每集只有45分钟,对我来说刚刚好。

    加入片单没多久,我就看了。每天一集,规律充实,刚好排遣我中午的无聊。

    虽然讲的是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却没有一点血腥暴力,提前知道了这一点,看起剧来就无比有安全感。不需要前方高能的预警,不需要弹幕护体,也不需要时刻捂着眼睛以防突袭,这种感觉是舒服的最大来源之一。

    虽然没有一点血腥场面,但是却依然让人毛骨悚然。这要归功于丹斯这个角色的“魅力”和演员的绝妙演技。从看到演员造型和真人几乎一模一样开始,我就一直在拍案叫绝。他总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他条理清晰,逻辑强大,镇定自若,甚至仿佛可以操控改变你的价值观。你恐惧他,被他惊愕,却又不得不为他惊叹。他说的每一句话:关于对生者和死者的态度差距问题,关于尚未被认定无罪的无辜者权利,关于受害人生前无人关注的问题,关于自己事无巨细地讲述作案过程帮助警方,关于知道自己有可能被判为无罪后以精神失常做辩护,关于赞同陪审团的决定…他的每一个举止:从未放下的烟卷,愤怒的敲桌,冷漠的面无表情,独特又不屑的苏格兰口音,监狱中画的漫画和写的长篇文字,对狗狗的关心,强忍的哽咽,无情直截了当的揭露…都会让你惊叹于他的特殊性,他怎么会如此的逻辑自洽,他怎么会如此的淡定,他怎么会如此的温柔又如此的恐怖?这是真实事件中的丹斯,也是优秀的演员塑造的角色。

    (知道狗狗死了那一段演的太好了,瞬间就想哭但又一下子忍住,声音一下子就变了,居然让人还有点心疼。还有他的口音,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本身这样还是角色需要,反正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如果是其他角色我反而觉得这个口音很奇怪难听,但是放在丹斯身上就还有点…帅?)

    故事发生在比较早期的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看得出那个时候破案很困难,作案很容易不被发现。警察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公安系统也不完善。如何寻找被害人,如何比对物证,经费,如何保护好证人,如何安抚受害人及家属…诸多问题都在这部剧中暴露出来。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丹斯为何这样做。因为儿时爷爷的去世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痴迷?恋尸癖?同性恋?精神疾病?没有确切的答案。他的很多个想法是不是不无道理?他对流浪汉的照顾,他在军队中的贡献无可否认。想想那些可怜的男孩子,他们以为找到了最温暖的依靠,却瞬间被勒进了地狱的怀抱。也许就像剧中证人所言“我也不明白。他对我来说,到底是救赎者,还是恶魔。”也许也像弹幕中所说“变态可能精神没问题吗?杀那么多人精神能没问题吗?”

    剧中的男二警察,不得不承认他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他总是急于求成,不善于分析罪犯心理;虽有为受害者家庭讨回公道的心却不懂得安抚。他只是在一味地冲。但至少他是正义的,在那个年代,他没有的东西别的警察也都没有,但是他有的其他警官甚至也没有。所以我们还是为他致敬,在丹斯被判决两年后他便辞职,后与癌症作斗争,这是那个年代的警察。(这个演员居然演过《赎罪》!我一点都没发现,果然我就是个没有心的观影机器。)

    这部剧还让我了解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庭流程。最后一集可以看的出,他们是很尊重程序的,就是不论这个事是什么事,无论结果多么显而易见,无论辩论过程多么荒唐,我们该走的流程要走,每个职位的人该做的事要做,然后得出结果。我一开始看每次开庭丹斯的辩护律师都逻辑强大地推翻证人证词,我还很担心很生气,他为什么要给他当律师?这样都能推翻?还能这样?都杀了15个人了居然还没事?但是我没想到,他们居然是陪审制度。(这是我在看完剧后查的)陪审制度就是有挑选出的陪审团以多数赞成票做出最终的裁决结果,法官其实只是一个控场的角色。所以最后陪审团通过判决“有罪”。这就有点没意思了,那民众肯定都觉得有罪啊,人家辩护律师白辩了。但这就是他们对法庭的尊重。律师也许也认为他是有罪的,他只是在履行自己作为律师的职责。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吧,我不太能接受陪审制度。欧美是为了让公民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这样的。但是在中国,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专业的法官们做出裁决。这是这部剧让我涨的一个知识,很开心。

    刚刚看了一点原著,想吐,对尸体的描写,哎太可怕了,想想他和尸体做的那些事情,一起…一起…结尾有两个绿色沙发,哎毛骨悚然…但是他说的也对,人们对生者死者态度为什么要不一样?我也迷惑了。可以用这样冷静的手法拍摄出来真的是部好剧。

    要去看看男主演员的其他作品了!我真的好喜欢这种斯文败类的角色啊!(没有推崇犯罪的意思哈)

    男主最后说“如果你们那天没有抓住我的话,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也许150个,如果没有你们,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停下来。”也许有些人生来注定杀戮吧,这是他们的瘾,他们的乐趣。

    希望人间不再有恶魔游荡。希望你身边温柔的人一如既往。也希望你可以温柔对待身边的人。

     2 ) Unremarked victims, marked social structure

    Brian:” whom would want to live here, the horrible smell of it...”

    detective Jay:” the smell is one thing, you know what’s worst? .... I don’t smell it anymore”

    in fact, we all have already been in the worst circumstance and we don’t even “smell” it anymore, us, remained no difference than those of dissected corpses under Des’s flatboard— rotting in the corrupted social structure.

    When a man wrestles with an entire bureaucratic system for too long, man could lose the sense of smell of which it against the stinky smell of the systematic corruption.

     3 ) 开播直冲9.0,超600万人观看破纪录,年度最佳英剧稳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有一部英剧爆了。 开播后引发全民追剧热潮,收视人数超500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一度高达600万。 最终集收视率超29%,打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 豆瓣评分8.7,烂番茄新鲜度89%,就连对英剧颇为严苛的IMDB都有单集8.6的分数。 口碑收视双丰收,观众直呼三集不够看,媒体直接给出年度最佳英剧+视帝预定的超高评价, 三集的篇幅就让全英都为之疯狂,这剧到底有何魔力? 今个表妹就带大家来品品这部新剧——

    >>>>重现真实犯罪 本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聚焦的是上世纪英国最让人不可思议的连环杀手和恋尸癖杀手。 坐在沙发上的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男子,就是本片的主人公: 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大卫·田纳特 饰演)。

    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Dennis Andrew Nilsen),图截自Youtube

    丹尼斯曾在1978年12月至1983年1月,于英国伦敦犯下一系列杀人事件,杀害了至少12名年轻男子。 他专找落单的男子下手,将尸体肢解、烹饪、焚烧。 而这期间,没有人报案失踪人口,没有人知道凶案的发生,没有人知道伦敦藏着这样一个变态禽兽。

    作案工具

    直到1983年2月被捕,公众才知道丹尼斯的存在。 人们才意识到外表和善儒雅、有着一份体面工作的丹尼斯,竟然是一名杀人狂魔。 这也难怪在他入狱后,人们发出感叹: 恶魔在身边,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丹尼斯被捕画面,图源:泰晤士报

    和以往观众们熟知的犯罪类剧集不同,本剧并没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惨无人道的凶杀案件,或是大力吹捧警方的办案。 这和热播美剧《心灵猎人》有些相似,没有血腥暴力的大场面,情节完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

    1983年伦敦。 一位男子向警方报案,称自己在堵塞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人体的残骸。 警方迅速出动,封锁消息并排查现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名叫丹斯的男子身上。 夜深归家的丹斯在看到来势汹汹的警察时,丝毫不显意外情绪。 反倒是坦荡地交代了自己就是凶手,家中的藏尸大概有十五六具。

    开场不到十分钟凶手就被缉拿归案。 让警方没有想到的是,丹斯不仅坦白了杀人数量,更是将藏尸的位置统统告诉给警方。 卧室的茶叶箱和浴室的上锁抽屉里可以发现两三具骸骨,伦敦的另一套公寓中藏有十二三具残骸。 一桩下水道抛尸案变成连环杀人藏尸案,凶手逍遥法外五年之久,当地的警察竟然一无所知。 这是何其可笑又荒唐。

    更让警方难以置信的,是丹斯所展现出的冷静。 他有头有尾的叙述自己的作案过程,并不慌张也不惊恐,仿佛杀人于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 丹斯会在街边酒吧挑选作案目标,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往往是他的盘中猎物。 用花言巧语骗取他人的信任,邀请对方回家喝酒吃饭,然后在不经意间勒杀他们。 随后将尸体肢解及焚烧,存放在家中。 他还告诉警方,分尸不是一种癖好,而是因为家里地方太小,没地方摆放尸体。

    逻辑清晰有条理,说话不矛盾也符合逻辑,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位是一个身背15条人命的冷血杀手。 警方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之中: 丹斯真的杀了这么多人吗?他是不是在说谎故意夸大自己的行为? 他究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为什么五年内都没有人察觉到他的犯案? 为什么一个心思如此缜密的凶手会突然露出马脚?为什么他又如此坦荡交代作案细节? 这一连串的拷问也难住了警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丹斯展开拉锯战。

    丹斯站在了上帝视角,旁观着警方落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中。 反客为主的丹斯更是提出要求,要和一名作家见面,并邀请他为自己撰写自传。 他着迷于对自我形象的建立和曝光,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看到他凶杀案背后的故事。 与其把机会让给警方添油加醋抹黑自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占据主动权,自己把故事讲出来。

    另一方面,警方也在竭力调查伦敦本地的失踪人口案件。 但因为涉案人数过多,时间久远如大海捞针,警方的破案效率极低。 再加上丹斯不断隐瞒受害人的姓名,无迹可追真实身份,警方也是束手无策。 一日不确定受害人的身份,一日无法定下丹斯的罪名究竟是谋杀还是误杀。 只有以被害人的名义指控丹斯,他才能得到应有的审判,应得的刑罚。

    整部剧不带一丝的血腥暴力,没有丹斯杀人的场景,也没有丹斯分尸的画面。 却让看过的观众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仿佛杀人犯就在面前,像剥洋葱般将自己的犯罪行为公开。 这就不得不提丹斯的饰演者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般的表演。

    >>>>神演技掌控全场 大家对大卫·田纳特并不陌生。 爆红剧集《好兆头》中的恶魔克鲁利、经典英剧《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哈迪探长,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次在《丹斯》中挑战出演变态杀人狂魔,田纳特更是给出了视帝级别的高水准表演。 超高人气加国民度,配上一如既往稳定的表演质量,难怪有观众说,田纳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杀人狂魔分为两种,一种是病态到极致,一种是冷静到极致,而丹斯属于后者。 “冷静”并不指在警方的拷问面前沉默寡言,而是游刃有余对待警方抛来的任何问题。 作为高智商犯罪者,他享受着犯罪的快感和戏弄警方的骄傲感,引诱警方步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之中。 田纳特是如何诠释的呢? 第一次和警方的对谈,当丹斯听到警方发现人体残骸时,他先是吸了一口气,随即用吸烟来掩饰内心的慌张。 但是他脸上却未起一丝的波澜,金丝眼镜下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

    在警方的反复逼问下,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状态,没有怒气也没有偏执。 当观众以为他是一个冷血动物时,他却又展现出了不同一面。 他希望作家能为自己写一部自传,希望世人能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他,而不是通过八卦新闻。 当丹斯听到作家弄错自己作案人数时,他立马露出了凶狠的一面,警告作家不要轻信小报消息。

    但同时他也展现出了一丝的患得患失和恐惧感。 他有求于作家,却也厌恶于作家对他那不理不睬的态度。 当他听到作家愿意为他写传记时,神色轻松了不少, 田纳特精准演出了丹斯心中的矛盾感: 他渴望被人关注,却也害怕于无人愿意关注他。

    田纳特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对白等处理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丹斯内心的扭曲和邪恶。 他的自述如同打破了第四道墙,切实和观众来了一次对话。 观看全剧最深刻的感受就像是丹斯坐在你面前,和你讲述他作案的癫狂和对死亡的痴迷。 不起一丝波澜的脸上带着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凶狠。 田纳特更是减肥瘦身让自己更贴近原型。 看完全剧,只想为大提提敬业的表演疯狂点赞。

    杀人狂魔丹尼斯(左/上)和大提提饰演的丹斯(右/下)

    >>>>深刻立意直戳社会痛点

    若将《丹斯》视作一部犯罪题材作品,有些肤浅了。 剧集围绕案件而展开,探索杀人狂魔的心理世界,但编剧想拓展讨论的话题却要深刻的多。 我们来看看丹斯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缺爱的病态,所杀害的多是社会边缘人。 而方式则是通过给予温暖和爱意,来骗取他人的信任,满足自己的杀戮之心。

    警察后来才发现几名失踪人口都与尼尔森有关

    边缘人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关注度,或是和原生家庭断绝了来往,并没有人关注到他们的死活。 这也助长了丹斯的犯罪,导致在五年时间里都无人意识到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存在。 更别提警方的后知后觉,若不是有人通报下水道堵塞,恐丹斯的恶行将隐瞒一辈子。

    这也带出了当时英国政府懦弱无能,表面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却是腐败不堪。 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失业率一度达到新高,而首都伦敦的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 失业的年轻人们如乞丐一样在大街小巷游窜着,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以暴力和偷窃谋生。 政府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不出台任何的政策来扶持这些失业者们,就任由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而他们也成了丹斯的猎物。

    80年代英国人民就失业率暴增发出抗议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则是大众和媒体对丹斯的“特殊关注”。 大众和媒体对于此类凶杀案都带着猎奇的心理,他们好奇于丹斯的作案手法,好奇于丹斯不为人知的、带有噱头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不会关注到,究竟这类的犯罪为何会存在? 当警方公布丹斯被捕新闻后,一旁的媒体记者关注的竟然是丹斯的性取向。

    媒体在乎的是案件带来的关注度和热度。 关注的是案件是否足够劲爆,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他们不在意受害人的家属是否允许大众如此消费受害者,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报道是否会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正如丹斯所言,社会对于死者的关注度要远高于生者。 这也是为何丹斯坚持要自述事件,而不是让媒体或是二流小报杜撰故事。

    这是英剧的一次大胆尝试:跳脱固有的犯罪剧结构,丰富人与社会间的羁绊,拉近观众和故事的距离。 尽管只有三集,但《丹斯》呈现的完成度可谓是今年英剧中的佼佼者。 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更是盘活了整部剧,给角色注入了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群像,如今的英国又正在上演着。

    受到疫情影响,英国财政部门悲观预计,失业率将在2021年头3个月达到顶峰,全英失业人口达400万。 这些失业者们即将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关注,最终变成“无人知晓”。 而那些道貌岸然的新闻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吃着人血馒头,剥削着这些社会边缘人们呢? 利用他们博取关注,利用他们创造阅读价值,最后又遗忘他们,寻找新的剥削对象。

    BBC新闻报道

    从前发生过的,当下又正在发生着。 丹斯是一个杀人狂魔,但他的存在也血淋淋地揭示了英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难道只有在悲剧发生后才能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吗? 或许当下的英国人真的需要一部《丹斯》来提醒他们,从前的悲剧不应再上演。 有时候些许的关注或许能帮助那些边缘人们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而大众舆论的狂欢、窥探和过分关注,也应当适可而止,不要越界。 毕竟这个世界应多一分温暖和包容,而不是冷漠和排斥。

    文/大表妹

     4 ) “Society is more interested in death than it is in life.”

    “Where's the rest of the body? ” “In the cupboard. ” “So, are we talking about one body or two? ” “15 or 16, I think. ” “Have you searched the rest of the flat yet?” “You'll find more in the tea chest in my bedroom, And in the turned-up drawer in my bathroom. All in all,the remains of three people.”“195 Melrose Avenue N2. There, you'll find the remains of 12 or 13 people dating back to 1978.” 史上侦查最顺利的重大杀人案 顺利到警察怀疑他有什么阴谋 事实证明 他的目的确实没有那么单纯 但是也…没那么多弯弯绕 整部剧都让我觉得很压抑 即便判决结果还算让人满意 但是des的供述 平静得让人后背发凉 我好像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Society is more interested in death than it is in life.” 但是我又好像没太懂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说句题外话 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关于“guilty or not”的辩论还是很精彩的 但是 开头关于督察家庭的描述意义在哪儿…即便没占太大篇幅 可我依旧没想明白 还有 作家问督察:“当你第一次见到他时,你马上就相信他了吗?” 督察:“是的”“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希望自己能胜任’”“这个别写进书里。” 作家:“我保证。” 然而开头…“本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所著«killing for company»balabala改编”nice

     5 ) 谁是那个杀死你的温柔路人

    丹斯

    好的刑侦剧,对于我是最为下饭的,尤其讲述方式克制而严肃,并不为营造恐怖效果而故弄玄虚。

    《丹斯》就是这么一部剧

    剧情一开始就非常单刀直入,直接就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公寓的下水管道被堵住,工作人员在管道中发现疑似人骨的残骸

    警方很快的锁定嫌疑人:一个名叫丹尼斯尼尔森的租户,搜查他的公寓果然发现衣柜里藏匿了一些尸体。

    他就是一个长相普通的不能更普通的男人。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独居,养了一条狗。

    五年间,他杀了15个流浪汉,瘾君子,从社会中消失的人。设法处理了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

    这些“被抛弃”的人和丹斯回家也许只是为了一顿饭,一席床铺,甚至只是一杯酒,一个聊天的人。

    中间有一度,丹斯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辩护道,认为这些人只有死了才能被看到。

    仿佛他们无人问津的“苟活”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完全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强迫终结别人生命的人。

    而丹斯大概出于便利和尸体的完整,杀人手法是把人活生生勒死,或摁着头淹死。还给尸体洗澡,仿佛身体的主人还活着。

    丹斯提起死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杀死这个人之前他们共度的时光等等的这些细节,表情仍是无比从容。

    他能记得最后一个死者手腕有着很新的伤疤,却唯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

    这使得警方无法迅速给他定罪,探长不得不态度友好的向他问话,毕竟嫌疑人本人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根据他自己说,他原本是个警察,据他所说由于警局恐同,他离开了,后来当地的在就业中心工作。结果真相是他在停尸房对尸体自w渎,警局才辞退了他。

    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个连续杀人犯的一切展开,对于警方和传记作家来说,基本上两方人都在单方面的向丹斯索取信息,被他牵着走。

    这人之所以恐怖,不仅因为他无由来地杀了十几个人,用尸体陪伴自己

    更是由于他说起自己杀人的那一天,神情就好似说起今天吃了什么一样普通,寻常。毫无波澜的表情不知怎么地让人无比相信他关于自己杀人的一番陈词。

    除了警长这个角色,在整部剧中占到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在想要得过且过的警局大环境中,比较尽职尽责了

    从起初得知丹斯在五年内陆陆续续,在伦敦,杀了十几个人,完全不被警方发觉。他在震惊之余是愤怒的。愤怒警察接到报警电话,明明可以及时止损时的不作为。

    但他自己,也在这个案子里反思自己。无论是孩子,对身边的同事,都没有什么关心,也是个冷漠的人。正如他最后站在丹斯散发着怪异味道,曾经藏匿了尸体的公寓里,对传记作家说的:“可悲的是,我已经闻不到了。”

    因为查案中又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舆论的压力太大,他不得不听从领导的安排,迅速结案。

    他,也成了沉默的刽子手。

    在伦敦这个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人出现,也总是有人再没了踪影。而这些莫名消失的无名氏中,幸运的还有亲人朋友们偶尔的挂念。而不幸的大多数,比如被丹斯带回家的那些,就仿佛蝼蚁,消失在路人匆匆的脚下。

    愿这些在世时走了歪路的人们,起码在死前感受过一点点丹斯不说出目的的善良。

    首发工号OKLater

     6 ) 罪与罚

    非影评。只是再次想到纪伯伦这篇,纯分享,诸位自行感受。

    卡里·纪伯伦著,林志豪译 选自《先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城里的一位法官站上前说:请给我们讲讲罪与罚。 他回答说: 当你们的灵魂随风飘摇时,独行而大意的你极易对人对己犯错。 由于所犯过错,你们必须去敲扇承受福运之门,饱受冷落地稍等片刻。 你们的神性仿佛大海, 永远不会被亵渎。 又如天空,它仅仅容纳伸展双翼者高飞。 你们的神性甚至如同太阳, 不了解鼹鼠的来往途径,也不搜寻蛇的洞穴。 但你们的神性不是单独居住在你们身上—— 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 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 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已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 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 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 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还有,这话或许让你们听上去心情沉重: 被害者对其被害难逃其咎, 被劫者对其被劫难逃其责。 正直者对邪恶行径也不是亳无干系的, 无辜者对暴虐之徒的罪行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是的,犯罪者通常是被害者的替罪羔羊, 更为常见的是, 负罪者担负了无罪和免于谴责之人的重担。 你们不能区分正邪善恶, 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共存,仿佛黑线与白线混织在一起。 黑线一旦断开,织工就应检查整块布,也应看看机杼。 倘若你们谁要把一位不忠的妻子送上法庭, 请他也用天平测测她丈夫的心,用尺去量量他的灵魂。 让那欲鞭笞犯罪者的人深入那受害者的灵魂。 倘若你们谁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株邪恶之树,请他瞧瞧那树的根基; 他必将发现善根与恶根、产果的根与不孕的根全部纠结在大地静谧的心中。 你们这些欲主持公正的法官, 对于那表面老实而包藏祸心的人,你们将怎样宣判呢? 对于那伤人身体而精神受伤的人,你们将怎样处罚呢? 对于那欺诈压迫他人而又受虐和受害的人,你们将怎样起诉呢? 对于那些忏悔多于过失的人,你们又怎样惩罚? 难道你们信奉的法律所要伸张的正义不是使人忏悔吗? 但是,你们无法将忏悔加诸无辜者头上,也无法将它从罪犯的心中取出。 在午夜它不请自来,发出呼唤:人们会清醒,审视自身。 而你们这些将了解公正的人,如果不在青天白日下明察秋毫,又怎会了解公正呢? 只有那时你们才会明白,那站立的与倒下的不过是同一个人,他身为侏儒的阴暗面与身为神性的阳光面融合于一身。 你们会明白:庙宇的边石并不比那地基中的石头高贵。

     7 ) 变态、警察和作家

    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杀人?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8 ) 没有一秒血腥暴力,这高分新剧却看得我毛骨悚然

    1983年10月24日,一场特殊的审判在英国伦敦开庭。

    从媒体到群众,都为其毛骨悚然,同时议论纷纷。

    本案的被告曾混迹于人群之中,罪行之残忍却震惊了最老练的调查人员;

    他的经历不仅被《全球重大凶案》、《天生杀手》等犯罪节目收录;

    还由传记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成书籍《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直到今天,他仍是英国最为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

    丹斯

    Des

    导演: 刘易斯·阿诺德 编剧: 刘易斯·阿诺德 / 布莱恩·马斯特斯 / 卢克·尼尔 主演: 大卫·田纳特 / 丹尼尔·梅斯 首播: 2020-09-14(英国)

    这位自称“丹斯(Des)”的马斯维尔山连环杀人犯,原名丹尼斯·尼尔森

    那场历时两周的审判曾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丹斯的作案手法和杀人动机,多年以来也一直备受关注。

    ITV将这一案件搬上了银幕,由“大提提”大卫·田纳特(《神秘博士》、《好兆头》)主演,被认为还原度极高。

    左图为现实中的丹尼斯·尼尔森,右图为“大提提”剧中扮相

    该剧仅有三集,豆瓣评分8.4

    一经播出,收视率就创造了ITV今年最佳,更是打破了2006年《心之狂野》之后的最高收视记录,累积超过1000万收看。

    开篇第一个画面,就是1983年伦敦的社会图景——

    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来到伦敦闯荡,经历的却是梦想的破灭。

    到就业中心,人家会问你,“你住在哪里?”

    你若说“没有固定的住所”,那么他们会告诉你:“抱歉,我们不能提供给你工作”

    这些“伦漂”大多露宿街头,常常故意切断和过去的联系,也因此更容易成为犯罪者侵害的目标。

    于是,伦敦对于他们而言,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暴力的地方。

    这天,警局接到一起报案电话。

    在北伦敦郊区马斯维尔山某公寓的下水管,发现了疑似人体残骸的东西。

    刑警总督察彼得·杰伊和警员史蒂夫·麦卡斯克立即出动,来到马斯维尔山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

    看到从下水道取出的“残骸”后,彼得警长故作冷静,找房东问出了顶楼住客的名字——

    丹尼斯·尼尔森,任职于伦敦肯特镇的就业中心,自称“丹斯”。

    警官们守到夜晚,等来了一个身着浅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子。

    看起来斯斯文文,普普通通。

    但是,进入丹斯的公寓后那扑鼻而来的味道让警官们立刻笃定,屋内确实隐藏着见不得光的罪恶。

    面对警官的质问,丹斯坦然承认:尸体在柜子里。

    警员史蒂夫打开橱柜,果然找到了一个个散发出腐烂气息的黑色塑料袋。

    下一个镜头,丹斯就被押送进了警车。

    这就破案了? 再往下看。

    警车稳稳行驶,史蒂夫随口向丹斯提问:

    “你杀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这个看起来平凡、可靠的公务员面无表情地回答:

    “15到16人吧。”

    随后,警方在他位于北伦敦的两个住所均发现了人体残骸,罪行得到证实。

    为了正式起诉丹斯,警局开展了数次审讯。

    丹斯格外配合,不但承认了杀人的事实,还将犯罪过程、处理尸体的方式全盘托出——

    他会在同性恋酒吧或大街上搜寻目标,将被害人带回家,在其醉倒或睡着后用领带、电线等将其扼死。

    如果没有死亡,则再将被害人按在水桶中使其窒息。

    被害人死亡后,丹斯往往与死者长时间共处一室,甚至将尸体摆放在沙发上,与它一起听音乐、看电视,像亲密的朋友一样谈笑……

    直到尸体腐烂后,才将其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

    最终部分焚烧、部分丢弃、甚至偶尔取部分器官进行烹饪。

    丹斯的叙述,引起了警官与律师的极度不适。

    他自己却保持着怪物一般的冷漠无情。

    丹斯的交待非常坦白,但似乎又按照着他自己的计划。

    他最初隐瞒了自己前警察的身份,还声称遗忘了所有死者的姓名。

    后者恰恰成为了处理案件最大的困难。

    为了给丹斯定罪,警方必须确切证明至少一个被害者的身份。

    但是调查与确认死者身份的过程,却阻碍重重。

    首先,尸体已经腐烂。

    而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这样先进、便捷的刑侦手段,指纹都要靠警员们以肉眼进行比对。

    其次,受害者基本都是社会边缘人。

    如丹斯所说,政府对这些失业者、流浪者、吸毒者通常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家属往往也已经与他们疏远,只有在听到死讯后,会为这个死去的孩子或爱人掉下几滴眼泪。

    在丹斯回忆起最近一位受害者(史蒂芬·辛克莱尔)的名字之后,警方确认了辛克莱尔的身份并拜访了他的家人。

    死者父母对流浪的儿子无可奈何,只能在失去后痛哭一场。

    伦敦,有时确实是个孤独的地方。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媒体和舆论的压力。

    案件刚刚曝光时,警局成为众矢之的:时时刻刻紧盯着案件动向的媒体们无疑敦促了警方的行动,推动着彼得警长和下属们日夜工作,力求不出差错。

    然而,随着部分死者的身份得到确认,起诉条件获得了满足;

    调查的持续反而牵扯出往事、给大众以“警方办事不力”的印象。

    潜在受害者道格拉斯曾在遭到丹斯威胁时报案,警方的处理令人失望

    一宗三年前未查明的加拿大游客失踪案,因为丹斯在回忆受害者时主动吐出肯尼斯·奥肯顿这个名字才真相大白,媒体对此大加鞭挞。

    这样下去,深入调查不但耗费资金,还不利于警局的声誉,可谓“得不偿失”。

    上层急于结案,乃至直接施压,叫停调查。

    还好,出于职业素质和良心,彼得警官没有立刻退缩,也在机遇之下找到了更多受害者身份的线索……

    为了避免剧透,在此不多赘述。

    下面来说说与警方办案并行的另一条剧情线索——

    从新闻了解到丹斯案件的老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真的是作恶多端
    但看起来却又太普通了
    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布莱恩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尼尔森这样的人却与我们背道而驰?

    很多人的想法可能如布莱恩身边的男生一样:丹斯本身就是邪恶的。

    这不失为一种解释,但布莱恩显然不想止步于此。

    于是,他写信给丹斯,希望以他为主角写作一本传记。

    通过一次次谈话,布莱恩了解了丹斯的生活轨迹:

    他在渔村度过的童年、六岁时在爷爷的尸体边懵懂地接触死亡、在部队的岁月、对亲情和爱恋的体验……

    每一次对谈,都像是布莱恩与丹斯的一次心理博弈。

    后来,布莱恩被彼得警官的话所警醒——

    丹斯有一套自己的叙事,很容易将人“带进去”并产生信服。

    而布莱恩则认为,传记应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一切,将吸取教训、作出评判留给读者来完成。

    这与本作编剧Luke Neal的观念相吻合。

    Neal曾表示——

    (丹斯这个名字)是一个有强迫性精神障碍的自恋者为了逃避谋杀而做出的建构是让尼尔森能够掌控自己叙述的一套谬论。 布莱恩和彼得在剧中的任务就是越过“丹斯”,越过人们所谓的“好心杀人犯”,去看到这个名字背后真正的人,这样才能看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因此,从剧中的布莱恩到编剧Neal,都选择以大量的、多角度的呈现来丰富作品,而不是建立一套直接成理的叙述。

    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但借助他们的作品,我们确实能“看见”很多——

    制度的冷漠及官僚主义、媒体的搏眼球和炒舆论、群众的愚昧与非理性……

    作家布莱恩因为采访丹斯而受到攻击

    谋杀未遂的受害者卡尔·斯托特受到公然的言语侮辱

    丹斯本人,及其衍生出的牵涉经济社会、心理健康、刑讯程序、司法公正等的种种复杂问题。

    最终,丹斯被起诉犯下六起谋杀和两起谋杀未遂,警方的调查工作告停。

    其余大部分受害者的身份,至今仍未确认。

    到今天,在丹斯最初声称杀害的15人中,也只有8人身份被确认

    审判前夕,丹斯按照新律师的建议,突然决定以精神变态、并非预谋犯罪为由,对谋杀控诉作出无罪抗辩,争取过失杀人罪的较轻刑罚。

    面对法官关于八项罪状“你有罪还是无罪”的提问,他以平静无波的语调八次回答:无罪。

    站在记录者的立场上,布莱恩没有直接干预审判,出庭为丹斯做出不利证明。

    但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判断———

    无论丹斯是否“精神正常”,他在作案时是清醒的,也曾有机会自首,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最终,陪审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基本达成一致,宣布:

    丹尼斯·尼尔森,有罪。

    想知道法庭判决结果和过程中其他枝节的朋友们,请在剧中一探究竟。

    在丹斯连续作案、谋杀十五人的四年间,在旁人看来他仅仅是个普通人,“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恶魔在身边,无疑令人后怕。

    但更值得思考的,或许是——

    能否用更好的方法去保护流离失所的穷人,去关注社会的发展是否健康?

    是否有负责的机构和程序、有效的刑侦手段来及时处理案件,避免更多惨案发生?

    是否有正义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系统作为有力的警示,保证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情最后,丹斯对警长说,“如果你们没抓住我,我会杀更多人。”

    他的故事在牢狱中落幕,而社会与文明、人性阴暗面的抗争,仍将持续。

    *本文作者:温C

     短评

    “I pass the burden of my past and deeds onto your shoulders.”最好的是节奏和剪辑,尤其是利用DES的大字分割桥段,很干净。不足的地方是DTT的表演风格太强烈了,如果在文本深度上不够,很容易变成演技大赏。一开头想说点社会现状,但三集又没能讲清,卡在了表现人物和表达立意之间,高不成低不就。

    5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8分钟前
    • Karso
    • 还行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11分钟前
    • 塔迪斯里的温尼
    • 推荐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15分钟前
    • 芝士——————拉丝
    • 力荐

    2020还剩一百天,英国人依然可以。为什么英国人做什么题材大多都是至少7.5分起跳,我想也许菜头那句话是关键:早早地富裕很多年,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所以有时候也没办法,审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16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19分钟前
    • 是假发不是桂
    • 还行

    社会只关注死人

    20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推荐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25分钟前
    • cat
    • 力荐

    妈呀苏格兰口音太恐怖了!在我听起来和印度英语也没啥区别了。其实从初中看今日说法我就发现了,案件背后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9分钟前
    • 乖宝宝高晓晨
    • 推荐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34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DTT绝了,绝了啊,这个表演绝对值得一座BAFTA啊。

    36分钟前
    • Marekors
    • 力荐

    一直觉得金丝边眼镜男有种变态感 就是这种乍一看帅气彬彬有礼却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气息啊 剧里说像个房子外表完美内在却已经腐烂😂 博士也演的太好了吧差点没认出来

    37分钟前
    • 推荐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41分钟前
    • VividCrystal
    • 推荐

    丹尼斯·尼尔森兰被称为世界连环杀人恶魔。他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将被害人带回家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被害人死亡后,尼尔森将尸体剥光,对着尸体手淫,有时会和尸体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然后尼尔森将尸体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过一段时间他会将尸体在取出来再清洗。最后将尸体肢解,部分在后院烧掉、部分作为垃圾扔掉。尼尔森偶尔会取尸体的部分器官进行烹饪。后期,尼尔森搬到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后,由于没有了后院,尼尔森会将尸体肢解后通过下水道冲走,由于尸体残肢太多造成下水道堵塞,这也是其罪恶行径被发现的原因。1983年尼尔森被指控犯有六项谋杀和两项预谋杀人,被判处25年徒刑,后被追加为终身监禁,在2006年他的假释请求被驳回。2018死在狱中,终年72岁。

    43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46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一个只为挖掘真相的警长,一个想要探寻凶手内心的作家,对上从一开始就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布局相当精准,没有一分钟划水剧情,精彩精彩!真事改编赋予了剧情难以忽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情节丧失发挥空间,不少地方其实延展空间很大:警长一笔掠过的家庭现状,不再理解作家的同性伴侣,失去丈夫却得不到正义的女子...最后一集法庭辩护表面紧张,但对抗之后落得太轻,实际的冲突效果就有点不尴不尬(但仍然是个好剧!

    48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力荐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51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56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58分钟前
    • tcv
    • 力荐

    同性恋简直是每个英国男演员必演角色,不过“同性恋变态杀手”……我倒真没想到他接戏这么猛。||害怕,看到第二集中Steve劝Jay说的话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正被丹斯牵着鼻子走。那几声”无罪“”有罪“真是在铺垫中掷地有声。可以说各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说——犯罪题材传记片里的标准范文。不过一系列塑造让我想到暗流涌动的德国审讯室,这也是我喜欢的部分。

    60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