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如懿传

    如懿传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周迅,霍建华,张钧甯,李纯,辛芷蕾,董洁,胡可,邬君梅,童瑶,陈昊宇,经超,黄宥明,陈冲,李沁,张佳宁,曹曦文,何泓姗,陈小纭,袁文康,曾一萱,于子洋,赵柯,刘美彤,韩丹彤,齐欢,李琦,蒋雪鸣,郭虹,宫晓瑄,闵春晓,关雪盈,张举举,林澄,夏楠,屈楚萧,吴倩,王纯,陈木易,孟召重,杨柳,王小橙,胡明,王伟,张丰毅,王劲松,李光洁,余少群,王鹤润,张棪琰,刘泽宇 

    导演:汪俊 

    猜你喜欢

     剧照

    如懿传 剧照 NO.1如懿传 剧照 NO.2如懿传 剧照 NO.3如懿传 剧照 NO.4如懿传 剧照 NO.5如懿传 剧照 NO.6如懿传 剧照 NO.16如懿传 剧照 NO.17如懿传 剧照 NO.18如懿传 剧照 NO.19如懿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8世纪上半叶,满清王朝迎来了最后一位长寿皇帝的时代。风华正茂的弘历(霍建华 饰)正式登基,定年号为乾隆。与此同时,自幼与弘历青梅竹马相知相亲的侧福晋如懿(周迅 饰)也随驾入宫册封娴妃。遽然身处政治斗争的核心,心心相映的二人逐渐体味到巨大的撕裂感。皇太后(邬君梅 饰)与如懿娘家乌拉那拉有着深仇大恨,自然视娴妃为眼中钉。政治舞台,后宫专政、老臣跋扈从四面八方分割皇权。暗潮涌动的皇宫,皇帝与娴妃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终于逐一扫除障碍。如懿升为皇后,看似一切美好,但是在坎坷荆棘之路上,成熟老练的帝王已经和人生旧爱貌合神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本片根据流潋紫的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关于如懿,关于周迅。

    关于如懿传,这部从开拍、选角到拍摄、杀青、定档,一路以来都备受瞩目,也因如此,从一开始它也注定了无法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天价的演员片酬,政策变动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证实的小说抄袭,直至最终无法实现网台同步播出,等等一切围绕着这部剧相关的话题,所带来的热度都在不断地消耗着这部剧本身。但对于我而言,我始终希望它好,也希望它能得到与之匹配的成绩,但我也知道,是不可能了。

    如今的观众,越来越希望剧情直白而简单,好人可以好到底,可以分分钟将坏人捏死,坏人也可以屡屡被识破诡计并得到惩罚。2倍速观剧,以尽可能高效的来观看一部作品,并可以及时参与到热点的制造与讨论中去。曾经参与过一些剧本的创作,得到的要求便是,前三集一定要紧张刺激、强情节、大场面,这三集抓不住观众,后面就没人愿意看了。事实大抵如此。

    而如懿传,删删减减87集,开播的前两集就被无数观众贴上了烂剧的标签,除了与之期待过高的落差有关,前两集故事的发展,却也令大部分观众直接失去了对后面85集的兴趣。

    不再愿意看故事娓娓道来,不再揣摩人物细微的变化与波动,有时候想想,如果被封为标杆的《甄嬛传》放在当下的环境播出,又会得到怎样的首播评价。

    而对于本剧的女主角周迅,同样得到了与这部剧相及的关注度,脸僵、声音哑、造型丑等问题不断地被重复着,问题都不在于她不应该演18岁,甚至是她不该来演戏。

    这部剧,打动周迅的,并非其中诡谲宫斗,在她眼中,这更像是一部爱情戏,她被如懿这个角色所深深触动,深陷帝王围城的她,被卷入是非争斗的她,又将如何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情,那份只愿与皇帝享受一生的安宁。开头这两人越是欢愉恩爱,越让人为那即将迎来的血雨腥风而惶恐,也必将为结局感到扼腕。如懿这一生的悲剧,因爱而起,也因爱而终。

    电视剧的创作周期不同于电影,人物的成长变化和起伏也更为漫长,周迅拍摄时间为264天,也不再像大荧幕里,短短两小时去捕捉她的片段,在如懿传里也将有更多的时间,与她一同感同身受。而周迅对角色的演绎,始终胜在细节,或许某些情绪起伏的高潮戏让人印象深刻,但除此之外,在日常一次交汇的眼神里,或是几句叮咛嘱咐,其中的情绪都准确的带了出来,此刻你便能如她一同喜一同忧。

    于我而言,依旧谢谢周迅,谢谢她来演绎这样的角色,让我觉得非她莫属。她本就是体验派的演员,在通过自己的体验来不断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这部如懿传亦是如此。在这人心不古的紫禁城,爱了恨了,委屈了也成全了,周迅当真活过了一次如懿。

    其实,至于这部作品被一再的指摘,是无法阻止的,也本就不会存在什么完美的作品,如懿传的缺点我自是看得到。而对于那些真心不喜欢的观众来说,我也真的希望他们不必再看了。

    最后,以上表达的内容,是关于如懿传与周迅的个人感受与想法。而本就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亦会拒绝听到那些关于如懿传与周迅不好的声音,我只遵从我所看所感,至于旁人的评说,大可不必来与我争论高低。

    寥寥几句而已,想说的还有很多。如有共鸣,心存感激。

     2 ) 哦耶,第9集后如懿的脸终于不肿了!!!我要改评分!

    我想,演员姜梓新当初一定为没能入选《如懿传》的演员名单而伤心过,毕竟面对这么一部备受瞩目大制作,年轻演员都很希望能借此为跳板,被更多的观众所认识,就如当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中走出来的唐艺昕、毛晓彤、谭松韵等人。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如懿传》播出后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原本不被看好的《延禧攻略》却成为今夏爆款电视剧,着实让出演了明玉这一角色的姜梓新小红了一把。

    所以,命这种东西,怎么说得准呢?

    说起来,《如懿传》这部剧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男女主才被爆出惊天片酬后,就被央视爸爸那边点名批评,本想着低调做事,等群众的愤怒慢慢消散,没想到又出现了阴阳合同事件,天价片酬又被挖出来说事儿;本想借着《甄嬛传》的东风,趁着观众的热乎劲儿还没过,赶快把续集《如懿传》给拍了,结果却遇上广电总局限制上星播出的电视剧的数量,剧情和历史出入较大一事也被揪着不放;小说作者被指抄袭,自唐七事件后,流潋紫也成为众矢之的……

    各种因素导致这部剧一拖再拖,本来剧方都已经够心力交瘁的了,没想到又被于正截了胡,真够雪上加霜的。如此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开机时还是万众瞩目,到如今播出时却已经落得了冷眼相对,旁人一副等着看好戏的境地,也是让人唏嘘。

    我是高二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如懿传》的小说,当时是在新华书店里站着看完第一二部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冷宫着火时,如懿和惢心躲在墙角处瑟瑟发抖,是弘历过去为如懿披上了披风,当时看得我差点落泪。

    十六七岁的年纪,太单纯,还不懂得平淡的美,只知道所谓爱情,要不然就是欢喜冤家,要不然就是彼此猜忌,去虐着对方的心。《如懿传》显然是后者,而这样的故事情节也确实曾吸引过我。

    从小说的角度来说,第四部开始就已经越写越差了。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整个故事。《如懿传》是我至今为止唯一追着看完的言情小说。我还记得大结局那本书我是坐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完的,我很少看一本书能哭成那样,压抑郁闷,很后悔为什么要来图书馆,虽然难受却还要顾及场所,只能默默流泪而不能嚎啕大哭。

    哭,是有一部分原因源于故事情节,好好的弘历和青樱怎么最终却走到了这样的地步;但我也明白,这个支离破碎到就连作者自己都难圆其说的故事,从情节本身来说,是引不起我这么大的情绪波动的。我伤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为了看完这个故事,我等了五年。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还在上高中;而等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已经快要工作了。在这个故事的平行世界里的我,没心没肺地度过了我最美好的学生生涯,而当故事结束的时候,我的青春时光也成为了过去时。

    正因为此,我对《如懿传》是有感情上的期待的。哪怕我前两天又翻了翻小说,觉得写得还真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我是喜欢这部小说的。这就像是年少不懂事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渣男,虽然后来没在一起,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认同,但终究还是会存有几分感情。

    1.关于色调

    如果《如懿传》当时是按时播出了的,情况应该会比现在好一些。剧中的布景也不算艳,但坏就坏在今年播出的古装剧都开始走饱和度不高的高级灰色调,比如同时热播的《延禧攻略》和《天盛长歌》。这一对比,就让观众觉得《如懿传》的场景不艳也艳了。

    这就好比今年手机流行刘海屏,你都已经接受了这一设计之后,再让你返回去看昨年出的无刘海屏的手机,刚开始你一定会很拒绝,因为你会觉得怎么这么奇怪。

    2.关于周迅的脸和声音

    剧中至今为止最大的槽点是周迅太显老。周迅的皮肤状态确实一直都不够好,这一次更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哪怕是在和陈冲、邬君梅演对手戏时,周迅看上去都没比二位年轻多少。有网友在弹幕里刷“周迅这脸老得应该去演太后了”,虽然很残酷,但在演艺圈,这就是这么现实。

    在这部剧里,周迅的脸看上去毛孔很粗,脸很肿,确实很影响观感。表情再灵动,可面相上的老态却藏不住,而灵动的表情也早已有了表演的痕迹,嘟嘴的样子看起来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再加上妆确实画得不好,口红色号一言难尽。灾难程度堪比整容崩坏脸给人的震惊。尤其跟慧贵妃,嘉贵人,海常在和玫答应同框时,真是惨不忍睹。

    但不得不说的是,周迅的演技确实还是有的,一双大眼睛很有神,哭戏尤为出彩,哪怕不看剧情,只看这两段动态图,也能看出来震惊地哭和委屈地哭的区别。

    小花们是脸撑得起来,但演技撑不起来;大花们是演技撑得起来,但脸却开始撑不起来了。最终尴尬的只有观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两条路,一是鼓励编剧多写一些适合那些年纪上去了的女演员们去演的剧,不要总是写那些情情爱爱、小打小闹的年轻人间的爱恨纠葛;二是导演应敢于启用新人,只要演得好,观众就会买账。

    至于周迅的声音,我倒觉得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又不是每个少女都得是嗲嗲的声音。她的声音很有特点,是给她的演戏添彩了的,更何况她如今这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她是那个嗓音,配音之后会感觉很怪。

    3.关于篡改历史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影视作品中有对历史的全新解读,有为了剧情对历史进行修改都是可以接受的。乾隆第二任皇后剪发后被乾隆弃绝的故事,确实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如今只知道结局,可过程如何没人知晓,如果能把这个故事给编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剧本。

    可惜作者写小说的时候一开始就写了乾隆并不喜欢富察皇后,两相猜忌,最后富察皇后郁郁而终。可到了后面,突然间乾隆皇帝就开始深切怀念起富察皇后的好了,为此还各种挖苦现任皇后如懿,说她不如富察皇后。书中诸如此类的逻辑黑洞实在太多。我读小说的时候经常在怀疑作者是不是忘了前面自己写了些什么,怎么开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所以,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小说,却要被拍成电视剧,真不知是怎么想的。电视剧再改编,但最根本的基础还是在于小说,翻不出多大的花样来。所以电视剧要想好,首先原作小说要足够经得起推敲。

    但现在,剧方看到的首先不是故事,而只是IP。

    小说的受众终归是小的,就比如《如懿传》,喜欢宫斗、古风言情的女生可能才会追这本小说,也许在这个小圈子里,口碑还可以;但一旦要拍成电视剧,这个受众对象就不知大了多少个数量级,大家都有可能点开视频来看。那么作为没看过原作小说的观众,他们根本不知道IP的魅力,唯一能牵住他们的只有故事情节。

    别以为,还有书粉来撑腰。现在电视剧播出后书粉倒戈的例子还少吗?还有像我这种小的时候喜欢看,后来觉得写得烂而对此无感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所以奉劝剧方千万不要贪图这点小便宜了,认真做好故事才是根本。

    此外,我个人觉得不要再去拍那么多宫斗的电视剧了,格局太小,拍烂了也就那些内容,真的看腻歪了。除非像《延禧攻略》那样剑走偏锋,弄出点新花样(但也还是少拍点宫斗戏为好),否则单就一群女人围着一个皇帝争风吃醋的戏份,不论是男观众还是女观众都已经意淫不下了。

    4.关于优点

    演技确实是好的。真应该把小花们抓来排排坐,让她们好好看看陈冲和邬君梅这两位前辈的戏,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们自己,要多糟心有多糟心。

    除了两位老戏骨外,大家演技都没有太拖后腿的,整体水平已经算很高的了。虽然演员们有的年龄大了点,但好在都算自然,不是一抓一大堆的整容脸,各有特点。(想想芈月传和延禧攻略中有些演员的脸,是很年轻,但把脸整得僵到不行)

    有不少地方还是能见到汪俊导演的功力,有一处镜头切换就挺好。皇帝和皇后在讨论给后妃们定位分的事情,本以为是要出现太监拿着皇帝的旨意晓谕六宫的场景,结果镜头一转却是太后举着老花眼镜在看内务府提供的后妃位分花名册,顺带着把皇帝通过封号讽刺慧贵妃的小心思都道出来了。清清楚楚,完全不拖泥带水。

    剧情的话,反正差不多就是那些,皇帝和嫔妃们互相伤害、互相怀疑、互相记恨;有相知相伴的好姐妹,也有在背后默默守护女主的痴情男二……反正我当年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是《甄嬛传》的模子套在了《如懿传》上。当然,现在的宫斗小说貌似大都这个剧情?(不谈抄袭了,毕竟大家已经谈得够多了)

    可以说,《如懿传》可惜但不可怜。《如懿传》没能成功,一是钱没能花在最该花的地方,二是盲目崇拜小说IP,却没看清楚这部小说值不值得花这么大的手笔拍成电视剧。老想着《甄嬛传》的成功,却不想为什么《甄嬛传》会成功。

    如果其它出品方能从中吸取些教训,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了。

     3 ) 左手杀人,右手抄经,奸妃也有真心

    去年夏天最火的一部戏是《我的前半生》,今年夏天的第一部爆款剧,是《延禧攻略》。《前半生》的女主角受尽丈夫、小三、朋友的各种辜负,虐得好看;《延禧》的女主角开撕、怼人、升级打怪,标准爽文风格,甚至前者居上抢了迟迟播出的《如懿传》的风头。但仔细推敲,《延禧》的一众人设依旧是有些虚浮的。

    或许正因在酷暑难耐的盛夏面世,《延禧》一经网播就抓住了浮躁观众的眼球,如燥热时一瓶冰镇汽水,咕哝咕哝喝下去,的确很爽;而《如懿传》则像一瓶缓缓拧开瓶盖的凉茶,在酷暑已去、早晚秋意渐凉之际才迟迟掀开面纱,则是需要人静下心来,一小口一小口地优雅沁入心脾。


    1

    先回过头来说《延禧》,它的所有人设除了娴妃以外,其实是不够立体的。

    近年来的宫斗戏,终于摆脱了“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的固定面孔,开始让角色有好有坏——诚然,《延禧》也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它的“好”与“坏”是严重“断层”的:有人前期温柔善良,小白兔一般,后期突然不留余地的全面黑化,甚至不给观众质疑其动机的机会(比如纯妃、尔晴、袁春望等);有人前期摆出凶神恶煞的嘴脸,后期突然变成大善人或小可爱(比如高贵妃、明玉、愉妃、舒妃等);更不用说过于开挂的魏璎珞、过于完美的富察姐弟俩了。

    所以这就是《延禧》的问题,许多角色由黑转白或由白转黑,反转的确很爽,但这样的人设是前后期断裂开来的,没有“人性”在里面。唯有娴妃这一角色,让人体会到她的善里面有本能,她的恶里面有无奈,唯有她具有鲜活的“人性”。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一样东西,它交织缠绕着爱、恨、善、恶、欢喜、憎恶、牺牲、私欲、纯真、虚假、慈悲、残忍、光明与黑暗。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关于到底“人性善”“人性恶”的争论才会永无止歇。

    哪会有人完美无瑕得不食烟火?哪会有人作恶得不曾有过真心?哪会有人突然从手执屠刀变成吃斋念佛?哪会有人突然从普渡众生变成十恶不赦?哪会有人一下子就在善恶之间逆风翻转,完全转了性?——这些都太固化、物化、脸谱化,也显得儿戏和卡通化了。

    《如懿传》里的人际网很稠密和绵密,从夫妻、母子、婆媳、闺蜜、男女和阶层等各组人物关系发散出来,呈现的就是这些人世羁绊和牵绊里,难以捉摸的人性。毕竟,在善恶边缘反复挣扎着的,才该是人性啊。


    2

    再往前追溯,十四年前一部《金枝欲孽》,被奉为宫斗戏的鼻祖,一出山便是巅峰,但《金枝》为何巅峰?因为它刻画的不止是“宫斗”,更是人性。

    《金枝》十二年之际,曾给它写过一篇“趣闻野史”剧评说过:它的迷人之处便是全剧没有一个百分百好人或坏人。以往观众习惯看剧有爱憎分明的好人坏人之分,但《金枝》将这一千古不变的定律被打烂,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各自的隐伤而挣扎,既没有绝对主角,也没有主角光环,更不会有任何人在所有迷局里一路开挂。

    编剧也不单单只是表现人物的“奸”或“善”,为了丰满人物,也让观众意识到每个奸角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致命弱点。每个人都好,每个人都坏。好的不那么彻底,坏的也情有可原。

    所以安茜可以黑化,玉莹可以动情,尔淳可以成全,如妃可以变善,没有人十恶不赦,也没有人能全胜,所有人都是悲剧人物,人人都有无奈与苦衷。

    剧中的如妃后期不再黑化,赢得人心,是因成为一个丧失小格格的母亲,从压迫一众秀女、嚣张跋扈、狠毒暴戾的十足反派开始忍辱负重,开创一种“腹黑狠女人+真性情”的角色模式;玉莹装傻充愣步步为营,并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争取娘亲在家族的颜面,最终葬身火海,亦是保全娘亲,她从一个虚荣伪善的花瓶变成一个动了真情的女人;尔淳前半生为了义父大业而绵里藏针,做了不少背地害人之事,但她最终也可以“放下”和“成全”;安茜最清醒也最温婉善良,却背叛姐妹、成功上位,但争宠的背后,不过是要替奶奶报仇。

    因而《金枝》里没有一个完人,更无一个强大有力的人,所有人都如困兽在牢中自缚。用泾渭分明的“善”与“恶”去定义她们真的很难,它以紫禁城那堵四面围墙作壳,借黄瓦红墙的宫廷叙事,道尽的其实是大奸大恶与大慈大悲杂糅双生、映照难辨的人性。


    3

    《如懿传》才出了十多集,好在它的人物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如平静的险海,你并不能一眼就望尽水面之下,到底暗涌着一颗怎样的心。

    第三集便已悉数登场的如懿、富察、海兰、金玉妍、高晞月,以及即将出场的魏嬿婉、寒香见、陈婉茵等角色,都在不动声色地诠释人性的深邃瑰丽。

    如懿作为“悲情女主”,背负姑母的寄望,可以去乞求毒害姑母的太后给她重新赐名,是人性的隐忍;富察皇后或许也想成为贤良淑慎的后宫表率,但难掩一个女人的私心与善妒,是人性的真相;高晞月骄纵欺压海兰看得人厌恶,但她何尝不是可怜人,在算计他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算计着,是人性的虚妄;金玉妍看似最聪明,她不依仗帝王的宠爱,但她需要帝王的庇佑,为了母族而在后宫阴险谋算,背后的代价是红颜尽耗的枯骨,这是人性的无奈。

    能说她们不可憎吗,能说她们不可爱吗,能说她们不慎人吗,能说她们不动人吗。最后她们皆输了,如懿更是如此,把感情全部交托给君王,结果什么也未剩下,丈夫失去了,儿女也跟着零落,从前的情意皆一一迷失与破灭。亦无法指责君王的薄情。作为男子,他从少年夫君成长为一代成熟帝王,随之俱来的多疑、善变与自私,何尝又不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人性的完整塑成?

    所以《如懿传》里的她们更有血肉感,在不丢失人性细腻真切的同时,还更拥有嫉妒、刻薄、阴影、弱点。如果说,女人是阿修罗,一入宫门深似海的后宫便是“修罗场”,她们在漩涡中煎熬之后,却比男人们更加怆然与宁静。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也是因为有这些女人,才会变得闹哄哄。


    4

    纵观华语宫斗戏,从《金枝欲孽》到《甄嬛传》,到今年的《如懿传》《延禧攻略》,只有触摸到了人性的内核,角色才有魂灵,血肉才使人共鸣。

    摊开一幅“奸妃女子图鉴”画卷,我们可以发现,打动人心的角色,皆是好人不尽好、坏人不尽坏、每个人都有苦衷的,那些探寻人性真相的人设。

    “奸妃”,最早得源于港媒对港剧里一些反派女子的统称,烈焰红唇靓绝人寰,个个奸出汁、诈出液、逼出泪来,又暗戳戳叫人心疼。除了《金枝》四女,《宫心计》里的姚金玲,在冷宫内独斟醉饮,一张脸孔狰狞地笑了起来,又撕破妆容,丑陋地哭了,她何尝不怀念初进宫时刘三好身边的体己小姐妹;《万凰之王》里的全妃,拔下发簪,斩断情丝,涂上浓妆,披上画皮,从前也曾天真平淡、清心寡欲;《杨贵妃》里的梅妃被妒火吞没,贬入冷宫的十年寂寞岁月如拜伏长门,再无需梳洗,再也无须珍珠慰寂寥;《无头东宫》里的楚楚,从不信命,只信美貌,鲜美的皮囊如同致命的蛊毒,妆浓得化不开,恶压得脱不开,欲满得杀不开,最终愈陷愈深无法自拔……

    杨千嬅唱过一曲《烈女》,“烈女不怕死,但凭傲气,没有骨气只会变奸妃”。

    要是有烈女可以演,谁还要当奸妃啊。可是烈女往往都不好命,为了要活下去,只有变奸妃,去痛痛快快杀戮一场,才算对得起这翻涌过的人性。


    5

    《如懿传》看起来注定不会有《延禧攻略》那么爽。但它也不会有那种好人突然黑化、坏人突然从良的不够真实的“断层”型人设。

    煮一壶酒,在秋凉时节细火慢炖缓缓煲。《如懿传》有一种慈悲心,缓缓地让你洞见人性的隐忍、真相、虚妄、无奈。根本说不清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你并不会记恨她们,但你会心疼她们。

    某种意义上,《如懿传》里的她们,皆是我们的各种面相。人的一生包裹着种种功德与业障,寻常看客如你我,在世间行走,何尝不是爱与被爱,辜负与被辜负。我们都曾行善,也都曾作恶;我们有七情六欲,也甘愿为在乎的人而吃苦;我们不是迷失自我的百分百好人,也不是不肯回头的百分百坏人。

    左手杀人,右手抄经,奸妃也有真心。一个虚构的紫禁城后宫,是一个“万艳同悲”的葬花冢。我们借由她们的故事,在一场又一场虽没有硝烟却都已牺牲的战争里,身不由己机关算尽,却也曾如同秉烛夜游交付真心。在大雪落一地白茫芒真干净之前,上演一出大奸大恶与大慈大悲杂糅双生、映照难辨的人性。

    看《如懿传》,想起台湾女作家刘梓洁写过的一段话——“我们伤害了人,或被伤害,然后继续前进,本是如此。你能在这么舒阔的海洋重新开始,是福报。心安之所即是家,飘荡浮动这么久,真心祝福你能找到定下来的人与地方。”

    借这一段,与君共勉。

     4 ) 觉得周迅老就给《如懿传》打一星,你的审美是有多浅薄?

    《如懿传》刚刚开播,本不想这么早写评论,可看到有人打一星,吐槽周迅年龄太大,气到忍不住。愤怒的原因有二:一则,我是迅哥的粉丝(不是脑残粉),我爱她年轻时水灵灵的美,也爱她如今添了岁月痕迹的美,她的美丽从来都不是漂亮的脸蛋,而是藏在脸蛋之下的惊人演技。尽管迅哥年过40,可她依然HOLD住角色,演出了如懿少女时的俏皮可人;二则,仅仅因为女演员不够年轻就给一部剧打一星,这审美是多么地浅薄!

    姚晨不久前在星空演讲中讲述了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她说:“明明已经来到了作为一个演员足够成熟、表演状态最好的年龄段,但我们身处的市场,给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拍的戏却很少,这真是太令人尴尬了。”

    为什么欧美剧中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能撑起大戏,而国产剧不行?市场反映的正是国人普遍的审美,一个做编剧朋友曾说,如果她写女主年龄超过30岁的剧本,肯定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市场。《爱情进化论》据说是翻拍《我可能不会爱你》,可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女主角30岁,到了《爱情进化论》里,女主被减了两岁,变成了28岁。

    国人的审美是什么?是把年轻当美,把老当丑。所以,电视剧主角的年龄要小,女演员则一定要有少女感。如果有导演愿意打破审美藩篱,以演技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年龄为标准选演员,结果就是《如懿传》的下场。我们总责怪市场盲目吹捧小鲜肉和小鲜花,可正是大众审美造成了鲜花鲜肉们的市场价值!

    说句题外话,当我们吐槽婚恋市场上男性以“年轻貌美”来衡量女性价值时,女性自己可曾想过,你是不是也用“年轻貌美”来衡量其他女性的价值呢?社会的审美是由个体组成,正是这些狭隘的审美造成了所谓的“大龄剩女”和尴尬的“中年女演员”。

    法国女性不受年龄束缚,能在不同年龄段活出不同美,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是多元的,正是这种多元性,60多岁的法国女演员于佩尔才能主演两部备受文青吹捧的电影《她》和《未来的事》。中国不是没有于佩尔这样好的女演员,是这样的剧本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投资。

    如今审美的另一个浅薄之处就是缺乏耐心。我最近在读毕飞宇老师写的《小说课》,毕老师说:“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我们热衷于快。我们喜爱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太滑稽了,这个振奋了我们几十年的判断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它让高贵的生命变得粗鄙,直接就是印钞机上吐出来的印刷品。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观照。没有耐心,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

    正是因为没有耐心,我们喜欢看节奏快又直接的剧,比如《延禧攻略》,而《如懿传》刚开播就被吐槽节奏慢、线索错综复杂,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他说好的作品露出水面的是1/8,剩下的7/8则在水面之下。这是在说,好的作品一定是含蓄的,是需要花心思琢磨的,不过海明威所说的好,在当下中国的审美语境里变成了槽点。

    马三立老爷子搁今天也得怀才不遇,他的包袱都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最后达到喜剧效果。现在的人哪会给老爷子这么长时间铺垫,只为听那最后的一响呢?大家看的是抖音小视频,15秒就是一个段子了!

    观众更没耐心看一部花45分钟铺垫的电视剧,也不愿意思考错综复杂的线索背后是什么,没耐心直接导致的就是不愿意思考。简单地说,当今审美追求的是快餐文化,给我刺激给我爽就行,哪怕简单粗暴。

    《如懿传》这种如同煲汤般的剧情,即使更健康更营养,也不受待见。不待见还不打紧,还要吐槽你拍得差,而吐槽的标准就是我看不明白,你当然就差喽!就比如有人质疑如懿一开始出场时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可没一会,她就变成了受气小媳妇。

    如懿为什么开场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因为那时,她背后靠山——皇后——正得势,她顺风顺水,自然天真活泼,岁月静好;没一会儿,是电视剧里的镜头没一会,但时间线已经是6年后了,那是怎样的光景了?如懿的靠山被打入冷宫,终身禁足,皇帝还搁下话,生死不相见。而如懿靠山的死对头----如懿的婆婆——此时已经是皇太后了,如懿自小在宫中长大,无论如何俏皮天真,也深谙宫中的潜规则,知道审时度势,在失势的情况变成受气小媳妇再正常不过。

    反观《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在后宫一路过关斩将,她啥话都敢说,啥诡计都能戳穿,啥仇都能报,连皇帝的兄弟她都能制服。她才是真正的无所不能,如有神助,整个大清后宫都如同她家后花园似的。

    我一个深谙世故人情的朋友曾发出感叹:“我一普通学校的教师,要是敢像魏璎珞这样跟校长说话,早都死了十回八回了,何况后宫呢?”魏璎珞的主角光环强大到失真,她不像一个人,倒像一个神。观众要是真以为只要聪明,敢反击,就能不受欺负,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还有人质疑《如懿传》台词直白,说古代人是这么说话的嘛,怎么像现代剧。要是台词真的都是古代文言文,有几个人能听懂,怕是吐槽的人自己都听不懂吧。《如懿传》的台词也绝非直白,反倒值得琢磨。

    举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太后在叠纸锭,贴身宫女道:“太后怎么还做这些,先帝的丧仪将毕,不用再烧这些纸锭了。”

    “先帝灵前那些都是哀家亲手做的,如今这手闲不住,你说这是烧给景仁宫好呢,还是烧给她侄女?”

    (这就是在问,我是让先帝的皇后死呢,还是让如懿死呢?你说让谁死需要问一个宫女嘛,太后自己还拿不定主意?当然不是,这问话背后透着的意思是我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整个大清国现在都是我家的。)

    “青主儿是晚辈,哪里配得上你亲手做的东西!”

    (宫女没有直接说让您的对头死吧,但她的意思一目了然。她为什么不说让如懿死,或者俩都该死呢?是因为她喜欢如懿吗?不是,是因为她知道如懿是最受皇帝宠爱的女人,如果让如懿死,皇帝势必要和太后----她的主子翻脸。她也知道,太后也定是这么想的,她顺着主子的意说就好了。不过,她知道主子不喜欢如懿,所以还要说如懿配不上主子亲手做的东西,这回答就滴水不露了。)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的台词才叫直白,不光直白,还很啰嗦,总是在给观众解释,生怕观众理解不了剧情。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被称为全世界编剧第一必读经典)中强调了优秀的电影剧作家是惜字如金的,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麦基还举了一个例子:帕斯卡尔曾经给朋友写过一封长而无当的书信,然后在信尾的又及中深表歉意,说他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

    毕飞宇说:“简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上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作家的心性,一个作家的自信心。啰唆其实都是由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延禧攻略》的啰嗦未必是编剧们的胆怯,他们只是把观众当成一群不愿意思考,甚至是智商不太高的人。

    《如懿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美术和摄影,它就像是在故宫实景里拍摄的一样,非常写实,无论外景还是内景都经得起细看,先帝丧仪的大排场更是电影级别的镜头了。

    反观《延禧攻略》就简陋多了,没有太多新鲜感,整个色调是加了很厚的滤镜呈现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颜色。可惜,不少网友却认为这种滤镜之美是大美,而恶狠狠地吐槽写实之美的《如懿传》过于花花绿绿,是农家乐审美。

    对于这些网友,我想套用毕飞宇老师一句话回应:“有能力看到,你就能体会这种深沉,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反而有勇气批评创作者浅薄。”

    最后,让我用毕飞宇老师在《小说课》里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审美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诉求,蕴藏着价值的系统与序列。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END

    写在后面的话:

    1、原著抄袭的事儿,我不知道,我没看过原著,我的评论仅基于我看到的几集《如懿传》。我本人对抄袭是深恶痛绝的,更讨厌电视界的抄袭专业户于妈。

    2、说我偷换概念的人,你并没有看懂我的文章,这么多人攻击迅哥没有少女感,甚至还给剧集打一星,难道不是审美的狭隘嘛,他们连一个40+女演员演一集的少女戏都不能包容。

    3、现在的键盘侠就是红卫兵啊,只要你的观点和他不同,他就说你是营销号,在为某某洗地。我不是营销号,只是订阅号,欢迎关注我的订阅号:fangluoluostory。我没洗地,只是在洗你的审美而已,再洗洗那些一言不合就要愤而取关的人。希望我的地方留下的是一些有审美之心与包容之心的人。

    4、无论你骂我骂得多凶,我都不会单独回复你,套用毕飞宇老师的话说:你让茅台酒和大粪交手,一交手茅台酒也就成了大粪。我不和你玩。

    写在剧终后(有剧透):

    看到如懿因为不屑于宫斗,被弹幕骂无能时,我感到很心痛,善良和自由的灵魂在俗世中注定不得志吧!弹幕里都在称赞逆袭的海兰,可是我对这个角色却爱不起来,她害过无辜的皇子,又让凌云彻领了盒饭,是的,她是为了报仇,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这么做,可为了报仇和保护所爱之人而杀害无辜者,和那些坏人又有何本质区别呢?都是踩着无辜之人的血迹,行一己私利。

     5 ) 就算迅哥已经演不了少女,如懿传还值得追吗?

    昨晚8点《如懿传》终于如期在腾讯视频上线,自然有已经等待很久的粉丝发来贺电,但更多的,却是各种花式评价。比如什么“太后 米老鼠耳环”、“霍建华 绿马甲”之类的,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女主角周迅的声音:

    这么大年纪了,扮什么少女?

    为什么不能请配音,这种嗓音真是受不了

    真想把她脖子上的蝴蝶结给扯下来

    ……

    如果说一开始这个剧因为周迅的加盟而让很多人都心生期待的话,那么,刚刚播出的两集,可能就是很多人失望而怒给差评的原因。

    不过,作为一部长达87集的巨制,内容跨度自然是要从少女直到少妇、中年、去世。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演员来说,这个大梁都不好挑,扮相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考验。

    但请相信我,熬过前两集的出场铺垫,后面的戏会好看很多。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这部剧说白了,是一部清宫爱情戏,至于宫斗,并不是核心,至少目前播出的前八集如此。而它要讲的爱情,就是乾隆与如懿。

    年少时候的爱情

    如懿16岁那年,还叫青樱。出身乌拉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虽不比其他人家中有朝廷重臣,但是她有一位重量级的姑母,也就是雍正朝的皇后。这位姑母为了延续本氏族在后宫中的地位,力主让她嫁与皇子,再续后位。

    而她本就与弘历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于是顺利被选为福晋。按照一切童话爱情故事的套路,就是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童话中没有说的是,这才是一切波澜的开始。

    雍正帝薨、姑母暴毙、被罚守孝、不得面圣。短短16字无法详尽那几年中青樱的遭遇,也曾想过死,但最终还是要咬着牙生。

    当年同在王爷府的福晋、格格们,如今已经在紫禁城中做到了人上人,从贵人到贵妃,个个恩赏有加。而在潜邸中守孝的青樱,好像是已经被遗忘的那一个。即便自己与皇帝是青梅竹马,但是后宫嫔妃美艳如云,不知何时自己就会被抛诸脑后。

    通过一次“狸猫换太子”的把戏,青樱顺利进宫见到了皇上。互诉衷肠之余,她又很巧妙地提醒了皇帝尽孝的道理。以此在太后那里扳回一分,赢得了重回紫禁城的机会。

    如懿,如懿,壹生壹次心意动

    16岁那年,青樱进宫是为了选福晋,没想到一别经年,再次进宫,已经是娴妃的身份了,而名字也变成了——如懿。

    懿,意为美好安静。写做壹次心,也正是青樱的内心写照。虽然后宫如此多的女子,可是谁不想跟皇上做那个“一心人”呢?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对于世间女子,本来这就很难了,对于深宫中的她们来说,则是不可能的奢求。

    如果说当年那个执意要选如懿做嫡福晋的弘历,当时还是只钟情她一人的话,入主紫禁城后,即便再有此心,也无此力了。后宫哪容得下一人专宠呢?那会带来无尽的猜忌、报复、陷害、死生。

    而如懿在一步步从妃子、贵妃,最终直至皇后的路上,也从那个少不经事的纯真少女,变成喜怒不形于色的大人。她与皇帝还能如初见时那般两心诚悦吗?获得权力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相伴一生的誓言,还记得吗?

    演技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如果说这部戏有些人一等两年多,并不夸张。从原著粉到演员粉,确实积攒了太多的期待。我也一直钟爱周公子的戏,从《苏州河》到《大明宫词》,再到《如果·爱》、《风声》,塑造了无数多变的角色,但是近几年很难再看到她的身影。

    那么在《如懿传》里面的她,崩了吗?

    如果单看前两集的少女时期,扮相确实不太尽人意。但是随着角色慢慢复杂,反而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第三集中,亲眼看着陈冲饰演的皇后姑母服毒自裁,呼之欲出喷薄而下的眼泪,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迅哥。

    而从第六集开始,再次入宫为妃的她,被无端卷入了一桩又一件构陷中。一后四妃贵人答应常在一一登场,唱白脸的唱红脸的,还有扮猪吃老虎的,各有各的精彩。老实讲,我也是从第五集开始真正入戏,待看到第八集,已经有点欲罢不能。

    虽然早已知道如懿这个角色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悲剧才饱含着真正的人生。她这一生,一开始郎情妾意、尽得宠爱,直至一路升至皇后,却在最顶点的繁华时刻跌落谷底,被剥后位、草草下葬。

    究竟这样的一生是怎样推演开来的?答案都在戏中。而我们,都是戏中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6 ) 《如懿传》,从解脱中得到快感

    追《如懿传》,已经两个月了,终于追到了如懿断发、永琪告别,接近大结局了。想到一个周末之后,这个故事就要和我们告别,却有一点惆怅。这种惆怅,是跟陪伴自己很久的故事告别的惆怅,也是对故事中人的命运的惆怅。

    第81集,是故事里所有人物的命运转折点。这个转折,也是用之前的情节一点一点铺垫出来的,是必然到来的。再转折到来前,乾隆已经耽于享乐多时,起初只是在宫墙内追欢逐艳,终于每况愈下,开始涉足烟花柳巷了,这一集,他带着歌女水玲珑和她的六个姐妹上了游船。

    ▲第81集上线之前,“如懿断发”已经是微博上的热搜词了。万众欢呼雀跃,等着如懿断发。

    上游船这件事,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对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在江南的游船上游玩,自然带来另一种感受,乾隆上船,也是为了这种感受,但上游船分明也有避人耳目的意思。带上游船的歌女水玲珑,又顶着“卖艺不卖笑”的名头,说话掷地有声,似乎很能平息议论了。可见,乾隆对舆论还是有顾忌的,毕竟,他每天的起居行止,都是有专人记录,要留给后人看的。

    但歌女水玲珑,身为风尘中人,迎八方人,接四方客,基本上等于是一个粉丝众多的自媒体了,歌女们又把自己能够接近皇帝当做卖点大肆宣扬,衣裳上也绣着团龙纹,手背上贴着水仙花箔,引得四方瞩目,皇帝的隐私,已经没有可能保住了。

    ▲如懿始终很清楚,她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女人,而是皇帝。面对皇帝,她说:“这宫里无休无止的猜忌、争斗,算计、背叛,确实让人厌烦,可是皇上难道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你而起吗?”

    对于皇家来说,这是不能忍的。皇家的权威,一方面来自于权力,一方面来自神秘感,神秘感不保,权威就垮了一块,也许,即便没有神秘感,只要有权力,也不能怎么样,但万事万物都是有相关性的,蝴蝶也能扇起风暴,谁知道呢?进入历史的人,一举一动都有历史的分量。

    之前发生在宫墙里的一切,还算是家事,如懿不能忍也要忍下去,发生在烟花柳巷的一切,就已经不止是家事了。不管历史上,那位被当做人物原型的继后,为什么断发,为什么走到了“自行翦发、意欲出家”(清高宗上谕里的文字)的地步,但在《如懿传》的故事里,如懿的心路是有历程的,情感是有逻辑的。

    她爱他,起初是因为青梅竹马有感情,后来是因为他是政治家、伟男子,但最终,他在她心目中的形象,逐渐垮塌了,她在船上说“皇上就像自己最爱的水仙花,临水自照,最爱的只有自己”,“刚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虚伪的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他是她唯一的寄托,而这个寄托却崩盘了,她不能忍受的,是自己人生理想、生活理想的幻灭,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全力建设的感情的崩塌。对如懿来说,这是最后一根稻草。

    如懿终于忍不下去了,上船、断发。

    这之后,如懿和乾隆有一段很长的对手戏,穿插着船外众人的争斗,紧张到了极点,周迅的表演,沉稳而有力,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含着千钧力道。但最让人难忘的,却是她离开乾隆的游船,独自离去后的画面,她独自坐在船头,脸上毫无表情,身前是一串灯笼,身后是夜色里墨蓝色的湖面,她沉沉地坐在那里,往事在心里翻滚。那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解脱了。

    尽管之后她还要查明永琪之死的真相,还要面对被禁足冷宫后的惨淡,还要听到母亲的死讯,还要忍受痨病带来的身心折磨。但,解脱了。

    别的清宫戏,要的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巨大快感,几十集的铺垫,为的就是穿上华服,走进殿堂,被万众拜倒时的快感,之前忍受的折磨,经历的龃龉,瞬间都被清空。而《如懿传》却反其道而行之,之前的铺垫,重重的阴谋和争斗,欢笑和陪伴,为的却是最后的解脱。

    两种瞬间,都有一个画面作为代表。在别的清宫戏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男人或者女人,身着华服走上权力巅峰时,深深的回眸,在《如懿传》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如懿在一切幻灭之后,空寂的表情。

    ▲如懿坐船离开。看到这里,既觉得如释重负,又觉得空茫失落。

    ▲《瑞典女王》的最后,嘉宝站在船头的画面。

    当如懿坐在船头,已经有了去意,静静地等待命运光临的时候,一瞬间,什么都不重要了,别的人还在喧嚷、争斗,但她却在那一瞬间超脱了、离开了。那个表情,让人想起嘉宝在《瑞典女王》结尾的那个表情,“心力交瘁、万念惧灰、独立船头、眼睛直视前方,没有一丝表情。”

    中国人能够忍受别人在争斗后失败,却不能忍受别人把失败当做解脱。解脱是否定,是轻蔑,是对此前被灌输的价值观的颠覆,是对结构性力量的最大反动。你想“二桃杀三士”?你的桃子我不要了,你以为“小人抱怀中”是对君子最大的惩罚,但君子想的却是天涯。

    《如懿传》是一个想着天涯的故事。这是一种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成年人才能明白的人生况味,成年人才能懂得的故事。对于刚刚投身战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太能理解这种解脱感,也不能理解,周迅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如此逍遥、优柔寡断、没有行动力,因为那是现实世界里的真实状态。

    《如懿传》是伴着争议播出的,仅仅两集,自媒体世界就开始狂欢了,剧情、台词、服化道、周迅的妆容和脸,都成为被群嘲的对象,甚至在十几二十集,剧情渐入佳境之后,这种嘲讽依然存在。这种争议,真是因为剧情,因为周迅吗?不,所有的争议,其实只有一个起源,这个剧不符合此时此刻此地年轻人的标准。

    ▲还是在船上那场戏里,如懿断发后,抬头望着乾隆的瞬间。

    为什么我要强调“此时此刻”呢,是因为,那不是所有年轻人的标准,也不是有史以来所有年轻人的标准,只有此时此刻此地的年轻人,被调教和包装成,要爽,要及时反馈,非黑即白。并且,以此为荣。此时此地的成年人,也把这种价值观奉为至宝。

    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写过一本很精彩的小说《彩排》,这本书让她获得了2013年的布克奖,当时的她,仅仅28岁,她由此成为布克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她的《彩排》,讲述的就是一个“年轻到底是什么”的故事。

    《彩排》的主角是若干年轻人,分别在两间学校学习,一间是名叫阿比·格兰其的高中,另一间是名叫圣·斯尔维斯特的戏剧学校。他们既要经历自己的人生,又要排练戏剧,人生和戏,产生了非常有趣的并行关系。

    在埃莉诺·卡顿看来,少男少女们,都是白纸,是空心人,必须要向用学习和模仿,来充填自己,决定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们用阅读、学习、友情、爱情,用八卦话题和严肃的讨论,来充填自己,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性格,使自己从一群面目模糊的同龄人中凸显出来,“为自己划分一片别人无法触及的区域”。他们也得经历一些危险的事,偶然突破成人给他们设下的界限。这一切都是他们将来生活的预演,是一场彩排,正如他们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她这么多年以来经历的所有生活知识,相对于她日后会经历的所有事情来讲,只是一种彩排……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所有事。”

    就是说,年轻,其实是一场彩排。是过家家,是对以后人生的模拟,他们并没有真正进入人生,对人生没有实质的经验。彩排中的年轻人,容易非黑即白,容易把青春当信仰,只求舌尖嘴利的一时之快。

    年轻人有这样的状态,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成年人也长久地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不肯长大,不肯抛弃非黑即白的观念,不肯接受人性的复杂,甚至不愿意看到成年人的面容,成年人的生活状态,要爽,要及时反馈。

    所以,我们的电影电视里,很久都没有现实题材,只有奇幻玄幻;我们看到的故事,必须大团圆必须爽;我们的演员,一过三十五就没有戏演。因为,大家都赖在“彩排”现场不肯走,不肯进入真实的生活,不肯面对复杂的人生。在人均寿命三十岁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人类平均寿命70岁以上的年代,“彩排”现场能赖多久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凯特·米利特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性政治》的书,在这本书里,她告诉我们,在面对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的时候,很多人原因扮演孩子,或者停留在童稚状态,矮化自己,弱化自己,向掌管权力的精英示好、示弱。

    在孩童式的求爽里度过的一生,其实都是次一等的人生。这是我选择追看《如懿传》的原因。

     7 ) 【科普】历史上真实的如懿 断发的乾隆继后

    家世背景

    继后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1718年3月11日),她比丈夫乾隆皇帝小7岁,比孝贤皇后小6岁,比淑嘉、纯惠两位皇贵妃小5岁,就算是剧中一直称她为“姐姐”的愉妃历史上也比她大4岁,潜邸众人中当属那拉氏年纪最小。她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不太可能是“如懿”,因为在内务府档案里,乾隆身边有个小太监叫“如意”。也不太可能是“淑慎”,因继后几次册文都提到她“持躬淑慎”。乾隆四十一年,书生严譄上疏为继后鸣冤,称“纳皇后”云云,乾隆勃然大怒:“ 严譄乃微贱莠民,何由知宫闱之事?且何由知有纳拉氏之姓? ”皇后的姓民间尚且不能知晓,更何况名?“淑慎”二字既在册文中出现,那么,基本上不可能会是继后的闺名。同理,“娴”字即为继后封号,也不大可能出现在继后名字里。

    继后姓辉发那拉,清史稿记载的乌拉那拉为误。她本籍镶蓝旗人,是辉发国主的后代,但到她这一代已经没落,父兄在仕宦上并不算亮眼。其父讷尔布终身只有世袭的正四品佐领一职,哥哥讷礼承袭父亲的职位,也只是佐领。“继皇后的家世,如果单从品级来看,并不太起眼,其祖父担任过副都统,伯父则担任过护军参领,虽然算得上是高级官僚,但是跟尚书、都统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家族虽然出身辉发部长后裔,但是远不如其近亲镶红旗的通贵等家门第高。通贵也是王吉砮之孙,其支有世管佐领和世爵传承,还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范畴之内。”(转自橘玄雅的博客)在她历次册封的册文里,封皇贵妃以前都没提到过“名门”二字,而包衣出身的贵妃、嘉嫔都有“笃生名族”、“早毓名门”等字样,在清中期,国主后裔的身份已经没那么举足轻重,不论这层身份的话,她的家世应与同样有世管佐领的嘉妃相仿。

    虽是没落世家,但那拉家学应该不错,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写得一手好汉字。继皇后的四十岁生日礼物里,出现了慎郡王山水画册,可见那拉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在穿戴档里,乾隆几次让皇后为他做贴身衣物,可见继后做得一手好女红。在雍正十二年的选秀里那拉能在秀女之中脱颖而出,被指婚给当时已经近于公开的太子宝亲王,也可以佐证那拉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讷苏肯(那拉侄子)、张锡銮等三人书札

    嫁入潜邸

    雍正十二年是选秀年,当年二月,十七岁的那拉氏中选。三月,雍正帝将宝亲王侍妾高氏提拔为侧福晋,十一月初八,那拉氏嫁入宝亲王潜邸,成为弘历府中第二位侧福晋。那拉氏成婚后仅九个月,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驾崩,九月初三,宝亲王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登基后半个月,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下旨诏封潜邸妻妾位分,那拉氏被封为妃。乾隆二年正式册为娴妃。“娴”在《说文》里解释是“娴者,雅也”,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娴”也多用于形容文静的美人。曹植的《静思赋》里就曾写道,“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据内务府《鸿称通用》记载,“娴”字满文释义为“elehun”,意为恬然的、安和的。在册封她为娴妃的册文里,乾隆也提到,“尔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此时那拉氏虚岁仅18岁,也许是这个年轻姑娘沉静柔美的气质给妻妾众多的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赐予“娴”这个封号。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将花甲寺胡同,即华嘉寺胡同舒库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间,赏给那拉氏的父亲佐领讷尔布,档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东。

    为妃为后

    此后那拉氏在宫中度过了十年的娴妃生涯,这中间乾隆的潜邸旧人们都频有生育,而年轻的娴妃则一直无出。但从乾隆初年的宫廷档案来看,乾隆对娴妃还是很优渥的。乾隆七年正月,皇帝赏赐西瓜灯的名单上,娴妃的名号仅次于皇后,列于后宫第二位。此时贵妃高氏还在世。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贵妃高氏病笃,乾隆下旨晋封贵妃为皇贵妃,娴妃、纯妃为贵妃,愉嫔为愉妃,魏贵人为令嫔。两天后,皇贵妃薨逝,谥慧贤皇贵妃。二月,乾隆给新晋的娴贵妃、纯贵妃提高了仪仗标准。十一月十七,行娴贵妃、纯贵妃、愉妃、令嫔册封礼

    《清高宗实录》: 乾隆十年。乙丑。正月。 ○乙未。谕、朕奉皇太后懿旨。贵妃诞生望族。佐治后宫。孝敬性成。温恭素著。著晋封皇贵妃。以彰淑德。娴妃、纯妃、愉嫔、魏贵人。奉侍宫闱。慎勤婉顺。娴妃、纯妃、俱著晋封贵妃。愉嫔、著晋封为妃。魏贵人、著晋封为嫔。以昭恩眷。钦此。特行传谕。该部将应行典礼。察例具奏。
    二月 ○甲寅。○谕、嗣后皇贵妃、贵妃仪仗内。红缎曲柄伞。著改用金黄色。妃、嫔仪仗内。著添用红缎曲柄伞一柄。

    娴妃能超越一众有子的潜邸旧人晋封贵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因为乾隆七年修订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规定,贵妃和皇贵妃都只有一位,在此之前清宫也一直只有一个贵妃,直到乾隆十年才破例册封了两个贵妃。一起晋封的纯妃早于娴妃入侍潜邸,是两个皇子的生母,且册封时已经第三次怀孕。潜邸中进门最晚、也无子女的娴妃,在这十年间和乾隆皇帝的感情应该是逐渐升温的。那拉氏是乾隆后宫最年轻的妃、贵妃、皇贵妃,且是唯一点明“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见知乎专栏//zhuanlan.zhihu.com/p/43703828

    那拉氏册封贵妃的太庙祭文
    乾隆十年三月造办处为新晋贵妃添作仪仗

    曾有谣言说,娴贵妃册封时被皇帝免去了命妇行礼,事实上命妇行礼是庆贺礼的一环,只有册立皇后才有庆贺礼。如果是单独册封妃嫔,即便是董鄂妃、孝懿仁皇后之流的宠妃,也没有命妇行礼。妃嫔如要受礼必须与册封皇后同时举行。乾隆二年册立皇后并册封贵妃、两妃、一嫔,参照雍正元年之例(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有立后,因此贵妃也能搭上立后庆贺礼的东风顺带受礼。到乾隆十年册封娴贵妃、纯贵妃等人时,因为没有同期册立皇后,就没有举行庆贺礼,自然也就没有贵妃受礼这个环节。

    乾隆十四年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时出现了新问题。这次没有册立皇后,但这位皇贵妃是公开的准皇后,所以礼部奏请举行庆贺礼,这一点乾隆同意了(这个庆贺礼最后合并到恭上皇太后徽号次日举行)。因为皇贵妃册封礼比照着立后典礼来(也有颁诏、进笺、加徽、庆贺),于是礼部又奏请在庆贺礼中让新晋的嘉贵妃也接受公主王妃命妇的行礼,乾隆却没有同意,原因是“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但事实上,崇德元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年的册封礼都是皇后贵妃同日受封、同日受礼,并未见仪制不妥。为了拉开皇贵妃和嘉贵妃的差距,让皇贵妃单独受礼,乾隆硬生生憋出了个理由,“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并将这一说法载入了会典。但它其实只是个当期有效的“则例”而已:在这以前,凡是受了礼的高位妃嫔,全都是因为搭了册立皇后庆贺礼的顺风车,和初封晋封没有关系。

    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p/3364813372?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7.8.0&st=1533725915&unique=D415133AA8D2FCA2609EF3414D6AB1EA

    允正中宫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在东巡途中病逝。四个月后,乾隆宣布准皇后人选为娴贵妃那拉氏。但其实在这四个月中,继皇后花落谁家早已有迹可循。

    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崩逝于德州

    三月十七,乾隆自山东抵京,回到紫禁城

    三月二十二,养心殿西耳房装修挪至东耳房(养心殿东耳房是皇后居处,西耳房是贵妃居处),乾隆还特意嘱咐挪装修要等到去圆明园之后。此时距离皇后崩逝还不到半个月。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

    三月二十六,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作装修钦此。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

    四月初七,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装修讫

    *补充:四月十二,后宫已有许多妃嫔得到晋封。据《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这条档案,“……内务府咨称查得婉嫔系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庆嫔、颖嫔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同一时间,据《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肉银底帐》记载,五月开始令嫔,舒嫔已经晋为妃,陈贵人晋为嫔,那常在、陆常在、林常在晋贵人。大约那拉也是在这一天晋升为皇贵妃的。

    四月十四,娴贵妃侄子讷苏肯 由佐领补授三等侍卫兼乾清门行走

    四月十六,东耳房内挪得装修讫。此后,东耳房内陈设做了一系列改动。

    四月二十,内庭档案里已经出现“皇贵妃”字样。二十一日,皇贵妃率内庭等位往静安庄。

    乾隆十三年四月的起居注

    六月二十一,孝贤皇后丧百日满。至此,皇后丧仪基本结束。

    六月二十二,军机处呈进所拟册立皇贵妃谕旨,朱批:改册立谕旨,明日再述(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七月初一,正式下诏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公开准皇后人选。热衷于cos爷爷康熙的乾隆这次没有仿照康熙朝孝懿仁皇后封皇贵妃的礼仪,而是效仿曾祖顺治封董鄂妃的典礼,“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关于“摄六宫事皇贵妃”这个名头,朝鲜人曾有过这样的吐槽

    资料来源:《承政院日记》

    1、朝鲜人说摄六宫事皇贵妃是不合礼法之举 。 2、“贺笺授之,此半皇后矣。”接受贺笺的皇贵妃才是半皇后。这个和顺治要废孝惠免其中宫笺表一样,笺表的有无才能代表中宫废立。题外话,那拉皇贵妃时期就拥有的笺表,之后的皇后却都被免去了,那拉是清朝最后一个有笺表的皇后。 3、康熙的孝昭孝懿在妃位、皇贵妃之位时候并不用朝鲜献礼谢恩。 4、朝鲜人说,你整个摄六宫事皇贵妃自己玩就行了,还让大家一起玩(我还要给准备三大节礼物),实在是不符合礼法又可笑

    七月初七,早膳延春阁抱厦下同皇贵妃 纯贵妃进膳(节次照常膳底档)

    七月初十,巡抚常安官房赏给三等侍卫讷苏肯。房子在今油坊胡同一带。

    七月三十,皇贵妃家由满洲镶蓝旗抬入上三旗中的正黄旗。说起旗籍,那拉氏是清朝皇后里第一位出身下五旗的,关于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位之分,引用一下橘大的回复

    闰七月二十五日,讷亲上《皇贵妃请即正位坤宁折》,乾隆朱批:“朕立不了。”这道朱批常被人用于证明乾隆不愿立继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距离孝贤皇后新丧不到半年,继后当然立不了。更奇怪的是,这道在皇后丧期内请立新后的奏折并没有引起乾隆的怒火,相反,四天后,在金川前线督战的讷亲被乾隆嘉奖。

    闰七月二十九日,“经略大学士公讷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奏........得旨:此次所奏彻无用之兵。并力攻剿。实合机宜。虽目下尚无大捷。而调度有方。用是稍慰。” (《清高宗实录》)

    乾隆十四年,皇帝破例为皇贵妃增设仪仗。添做皇贵妃仪仗27件,数量上比原皇后仪仗(59件)少一件。提高仪仗规格,将皇贵妃仪仗内车舆由金黄改用明黄,改金黄曲柄伞为明黄曲柄伞,增添明黄八人仪轿一件、明黄宝相花伞两件。而贵妃仪仗则仍用金黄物件。在此之前,皇贵妃仪仗与贵妃数量相同,且都只能用金黄色物件,(见《皇朝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这次仪仗普调,不仅将皇贵妃和贵妃区分开来,还进一步加崇了皇贵妃的地位,使之成为除帝后外唯一能使用明黄仪仗的后宫主位。同年,乾隆又添设了太后、皇后仪驾30件,到第二年那拉氏成为皇后时,她的仪驾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格。

    二月十八,以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并平定金川恭上太后徽号

    丙申○谕、金川平定。振旅功成。当朕运筹决策。宵旰焦劳。仰赖圣母皇太后慈训。……前者仰蒙圣母皇太后懿旨。于本年四月内、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今逢嘉庆。适遇吉期。晋显号之加隆。笃璇宫之欣豫。所有应行一切礼仪。著该部详悉具议以闻。 

    二月二十五日,定太后徽号为“康惠”,并称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为“中宫协吉” ○癸卯 谕礼部、朕惟君临天下。隆仪首重乎尊亲。……且万里成功之日,正中宫协吉之期。睹嘉祉之骈臻,沐鸿慈之普庇。敬展显扬之悃,用申归美之诚。加上圣母皇太后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其应行典礼。尔部敬谨详议具奏。

    补充:四月初二,乾隆下旨:“初六日王妃公主命妇止在皇贵妃前行礼,贵妃前无必行礼 ”(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四月初四,以册封皇贵妃祭告太庙 圜丘 社稷 奉先殿,这也就是摄六宫事皇贵妃“祭告如册中宫仪”的体现。乾隆十三年七月晋封皇贵妃的上谕只提到祭告太庙与奉先殿,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乾隆又提高了册封礼的祭告规格

    出自《皇朝文献通考》,下同

    四月初五,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册封礼。

    四月初七、初八,恭上皇太后徽号奏书、册宝。

    四月初九,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加上太后徽号行庆贺礼,颁诏天下,诏书内恩款凡18项,并遣官祭告各地山川神灵、历代帝王,典至崇重。嫔妃命妇于交泰殿向皇贵妃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五日。这些都是皇后标准的礼遇。

    科普:六肃三跪三叩是清代最高级别的礼仪,只有帝后能受此大礼。

    关于册封和加徽庆贺礼合并的记载

    乾隆十五年

    正月十三起至二十二止 此十日同乐园唱连台戏 伺候皇后等位 阿哥等位 果盒 元宵 (见节次照常膳底档) 此时距离正式立后还有大半年,在部分内廷档案里那拉氏已经被称为皇后。

    二月初十,皇贵妃千秋,赏银九百两。(据赏赐档)生日赏银九百两是皇后标准

    六月十一,孝贤皇后27月丧期满。

    七月初十,诏封那拉氏为皇后,典礼择于八月初二举行。 ○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七月十五,为庆贺立后之喜,乾隆下旨在典礼后将与新皇后巡幸河南、恭谒祖陵。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初一,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八月初二,册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次日诏告天下,以册立皇后停秋决,免官员罚俸停俸

    八月十五,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八月十七,乾隆率皇后奉皇太后恭谒祖陵,巡幸嵩洛,车驾出京师。十一月初三,御驾进宫,此次出巡共计76天。

    关于立后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乾隆并不是被逼立后,在册立那拉氏前,乾隆就给了她种种皇后待遇,就连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名号,也是乾隆为了那拉氏首创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低于皇后高于普通皇贵妃,拥有许多皇后专属的特权,并且在册文里会明确指出“摄六宫事”。清朝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仅有两位,分别是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和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清史稿记载:

    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 嘉礼一) “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摄六宫事,体制宜崇,祭告如册中宫仪。”(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那拉氏以后的清朝皇后被免去了接受贺笺的权利,而这项权利那拉氏在皇贵妃时期就拥有了,那拉氏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拥有中宫笺表的皇贵妃;清代皇贵妃中只有她和董鄂妃册封时昭告天下。她的册封礼祭告了各地山川神灵、帝王陵寝,清代以册立后妃祭告各地神灵的仅有4次,那拉氏一人占了两次,因册封皇贵妃祭告神灵的更是仅有她一例;册封皇贵妃时颁诏的18项恩款在立后诏书中也是少有的,能超越的仅有第二年正式立那拉氏为后时的20项恩款;乾隆十四年还因为册封皇贵妃和平定金川专门为太后加徽号“康惠”,而按照惯例,只有立后才给皇太后加上徽号。清代妃嫔中享此殊荣除了那拉氏也仅有董鄂妃,因册封妃嫔令前朝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庆贺在清代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到第二年正式立后时,皇帝又将这些盛大繁琐的礼仪走了一遍,相当于短短两年内乾隆为那拉氏办了两次立后典礼。

    《清皇室四谱》里对崇庆太后加徽的记载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乾隆十四年的记载

    孝贤皇后丧期满仅一个月,乾隆即下旨继册中宫,不久又宣布典礼毕将与新后出巡谒陵。因此不存在什么乾隆拖延立后的说法,更没有打压折辱,继后的皇贵妃是全面升级的。且立后过程循序渐进,从搬入新居、增加宫女,抬举娘家,到公开准皇后身份,一步步铺路,筹划得当。在乾隆四十三年的金从善案中,皇帝也承认:“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立那拉氏,是皇帝自己向太后“奏闻”的结果,说太后剃头担子一头热,明显是不准确的。

    母仪天下

    那拉氏正位中宫后,和乾隆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刚办完立后大典,乾隆就带着她巡幸嵩洛、展谒祖陵。途中,乾隆心情大好,几次作诗记录偕妻子出游的愉快心情。如“山色绣屏列,溪声玉瑟谐。慈闱欣每奉,中壼更新偕。”(《题永慕斋》)“大安舆敬奉,中壼制重陈。冠剑瞻依近,苹蘩谒拜新。”(《《秋日奉皇太后时廵以继册中宫先谒二陵遂幸嵩洛发轫京师即景成什》)因为册立皇后,乾隆还专门携那拉氏拜谒父亲的泰陵,祖父的景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护佑。“兹来允为苹蘩继(注:继册中宫特行展谒礼) 自昔常慙统绪承。设以微躬论遭际。於昭顾諟感应增。”(《恭谒泰陵》)乾隆十五年年底自河南回宫不久,那拉氏又于次年二月陪同皇帝南巡,八月去了木兰秋狩并在途中怀孕。乾隆十九年五月,皇帝还带着她回了一趟祖籍辉发古城(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并在这里留下了几篇诗作(见《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二)。册立后的四年里那拉氏连生了二子一女,生下幼子永璟时,那拉皇后已经是38岁的高龄产妇了。以下是搬故纸时间

    《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七年四月 ○乙卯。上还宫。  ○户部议准、四川总督策楞疏称、大宁、荣县、威远、等三县。新添榷课增引。请于发川余引内照数给发。从之。   ○丙辰。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  ○皇十二子永璂生
    ○庚申。(永璂降临人世的第五天)○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奏、下江淮、扬、徐、海、等属。四月以来。天气晴和。又得时雨霡霂。二麦秋实。愈见坚好。大概均得丰收。现米价无增。民情宁谧。得旨、欣慰览之。北省今春及入夏。雨旸时若。二麦可定丰收。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卿其同此喜也。

    约在永璂出生第二或第三天写的御制诗。顺便提一句,乾隆十七个儿子里,出生时能让他写诗庆祝的,只有富察皇后的永琮和那拉皇后的永璂。诗中“弄璋”二字已有诞子之意,喜当爹的乾隆尤嫌不足,特意加注是“中宫诞生皇子”

    视朝旋跸诣畅春园问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怀欣因诗言志(这标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早朝之后去畅春园问安然后到了昆明湖看啥都开心于是写诗把这份开心记录下来嘿嘿嘿”) 视朝已备仪,弄璋重协庆(适中宫诞生皇子), 天恩时雨旸,慈寿宁温清, 迩来称顺适,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净, 柳浪更荷风,云飞而川泳, 味道茂体物,惜阴励勤政

    永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排行十二,“璂”,是皮弁里缝合处镶嵌的玉饰,按照明清服制,只有天子皮冠才能饰十二璂。明代《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玉器》里也说:“天子之冠十二会则十二璂,以次第降,为贵贱之等。”赵汝珍曾任清末大理寺少卿,对于清代皇家服制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或许永璂出生时,乾隆对他也曾有着不同寻常的期望。

    幼子永璟出生当天乾隆的行程。起居注一般记录皇帝当天行程和经手政务,没有记载,很可能意味着当天乾隆为皇后专门陪产去了。

    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乾隆帝携继后、嘉贵妃送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入葬裕陵地宫。当时继后怀孕大约3、4个月左右。据徐广源老师的微博介绍,那一年去裕陵送葬的随从人员还有怡嫔、颖嫔、林贵人。永璜妻、永璋妻。和敬公主、和婉公主,同为潜邸老人的纯贵妃则不在其列。顺带八卦下,之前有人推测纯贵妃之所以未葬入裕陵,是因为乾隆帝不满继后所生的皇子,有另立他人为储的打算,得在地宫里为未来帝母留下葬位。但从这条史料来看,或许从一开始纯贵妃就不在裕陵麻将天团的队伍中

    六年前的微博,姓氏问题还没纠正

    乾隆十九年二月初十,皇后生日当天的乾隆帝起居注。那拉皇后好几年的千秋节,乾隆起居注里都是空白的。

    当天乾隆在圆明园

    皇帝可以放假,妃嫔们可不行。乾隆十九年皇后千秋,总管马国用传纯贵妃等位伺候皇后饽饽二桌、酒膳三桌、肉四桌、黄盘酒膳一桌······(据膳档,省略号内为筵宴膳食)

    乾隆十九年二月初十膳档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皇后千秋令节,恭遇皇上奉皇太后銮舆南巡。 是日皇后具龙袍补服,率贵妃、妃、嫔诣皇太后行在宫行礼毕。 皇后率贵妃、妃、嫔诣皇上前行礼礼毕。 皇后御行在宫升座。贵妃、妃、嫔于皇后前行庆贺礼礼毕,贵妃、妃、嫔俱退。

    即便是在断发前一个月,即乾隆三十年二月皇后48岁千秋时,夫妻俩还一起庆祝生日。据膳档记载,二月初十日早膳,皇后进菜四品,随送鸡丝下面一品。晚膳时乾隆赐扈从王公大臣、江南大小官员等食,并赏给江浙二省所有办差兵丁两月钱粮。据当值史官记载,当天帝后同堂、赏赐有加,“备极欢洽”。二月十一日早膳,皇后进菜二品,随送攒丝面疙瘩汤膳一品,当天皇帝还兴致盎然地拌馅包饺子,青韭猪肉小虾米馅的,包好的饺子赏给了皇后和妃嫔。可见此时夫妻关系还是正常的

    类似史料还有很多,详见微博#那拉皇后#

    失子亡母

    快乐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打击便接踵而至。

    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皇五女夭折。二十二年二月初十,也就是她四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郎佳氏去世,而此时她在南巡途中;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皇十三子永璟夭折,此时她在木兰随驾,都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在这前后,乾隆潜邸里那些陪她度过半生的姐妹们也纷纷离开,此后她的生命中就很少有什么大的事情,在档案里,她大多是作为礼仪性的人物出现,比如为太后祝寿,为皇帝代呈御笔佛经;

    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七旬大庆,皇后奉旨,在寿康宫进御笔贝叶长生汉字金字无量寿佛经一套,共计二部。

    或者为庶子女祈福,迎送痘神娘娘;又或者参与到妃嫔册封礼中,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

    乾隆二十四年,令贵妃册文:尔令妃魏氏。素娴女诫。早侍掖庭。勤慎居心。柔嘉著范。钦承圣母。供内职以无违。敬佐中宫。禀徽音而有恪。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礼部为礼仪事宜制清吏司案呈,恭照五月二十一日巳时册封慎嫔、容嫔所有受册行礼仪注,本部业于五月十八日进呈,相应抄录粘单知会内务府:······内女官引慎嫔、容嫔赴皇后宫行礼,内监奏请皇后升座,女官引慎嫔、容嫔于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皇后还宫。慎嫔、容嫔俱出。为此谨具奏闻。

    偶尔,她也会动手为皇帝改改衣服、做做荷包

    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胡世杰传旨:“袍子领子小些!到家里着皇后放样。巡幸褂抬肩转身最小,亦着放样。”(《穿戴档》)此时乾隆在从泰陵回京的路上。
    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胡世杰传旨:金银线东珠押豆火燫怎么不伺候万岁爷带随?又传旨降东珠押豆火燫拿来伺候呈览。总管马国用等随将火燫二把交与胡世杰奉至御前呈览。奉旨:将东珠押豆一个摅下交于皇后重做一把火燫来。

    从后来的事情来看这段时间她似乎醉心于佛法之中,可能青灯香烟,才能陪她度过漫长的人生,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

    风云突变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早膳之后,晚膳之前,那拉断发,请求出家,鉴于第二天就是乾隆一行人返航的日子,所以那拉的心愿应该是在江南水乡了此余生。然而,此举却触怒了乾隆,那拉被提前一日加快速度送回宫中。一开始,乾隆令福隆安日行两站加紧回京,沿路马匹纤夫都必须准备充足。

    乾隆朝上谕档

    后来也许是继后态度缓和,乾隆态度也有所软化,令福隆安“酌情行进,无需过急”。此时乾隆应该还未有废后之心,因为继后在回程途中还让官员筹备接驾。

    闰二月二十一日 寄谕福隆安。派伊扈从皇后,护送启程时,曾令日行二站。今据安泰返回所奏看得,途次行进尚好,全然无事。既然如此,前往彼处何需过急。倘若过快,地方官员不及筹备,且当差纤夫等人必怨辛苦。应估计路途远近,酌情行进,无需过急。随后,朕降阿哥之旨发伊处。——《寄信档》

    闰二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皇后回京查办沿途水路营盘及河道事,出自军机处录副奏折。在皇后回程途中,官员依然需要准备沿途接驾、查看沿途水路河道情况等事宜,说明皇后并不是被秘密遣送回京的。

    闰二月二十八 底档里皇后回宫

    闰二月二十八日皇后进宫,每日所用吃食份例俱照拨用份例用,侍候膳太监5名,厨师2名,西暖阁膳房当差太监3名

    然而在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里,三月初三,皇后才到山东。

    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三月初五日,还有地方官员恭候皇后御舟事由的折子

    *补充:三月二十日 銮仪卫大臣福隆安奏 皇后抵达敦家庄站 直隶总督方观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 皇后拒收

    三月二十三日,皇帝甚至还下了一道嘉奖皇后侄子讷苏肯的谕旨。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

    ○又谕、据绰克托奏、自伊犁行抵雅尔。官兵马匹。全无伤损。粮饷器什。亦俱运到等语。此次带领移驻官兵。行走甚属妥协。绰克托、伍岱、讷苏肯、俱著交部议叙  

    三月三十 寄信档里福隆安等回京

    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奉上谕:顷据福隆安奏称,本月三十日将抵京城。等语。著寄谕福隆安,兹令英廉于二十三日,由顺河集启程追赶伊,有谕旨。福隆安奉此旨后,不过行一二【原档空缺】,英廉即可追上;或酌情择一处暂宿,务于入京城前,等候英廉前去传旨再往。

    大约在乾隆回京后,情势便忽然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了。

    四月二十一 乾隆回京 进圆明园

    四月二十五 皇太后回京 进畅春园

    四月二十六日,贵妃内廷主位前往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安,皇后没出现。 五月初一 驾进宫。初二 侍郎阿永阿因力谏不可废后被贬往新疆。初十,在大臣们极力劝谏之下,乾隆放弃了废后,谕旨晋令贵妃为皇贵妃。五月十四,收缴四份册宝夹纸,后位不废而废。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七 皇后娘家拨回原旗 削去两个世管佐领。同月 讷苏肯著为三等侍卫 交乌什大臣差遣。七月初八 乾隆前往木兰秋狩。七月十四,那拉皇后去世。自此,乾隆帝再未立后。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永璂去世,年二十五,无子女,那拉皇后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丝血胤,也终于断绝。

    以下是乾隆三十年十五阿哥请安折里的内容

    “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怎么礼、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对于皇后剪发,乾隆自己也是震惊且疑惑,剪发时皇帝并不在场,也并不清楚皇后剪发的原因。因此他又是让人观察皇后接旨时的反应,又要审问宫女,“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还猜测“她平日恨我必深”。如果皇后在剪发前就与皇帝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譬如阻止妃嫔晋封或者为儿子讨要储君之位,皇帝根本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橘玄雅的博客提到过继后剪发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引用如下:

    目前存留的宫廷档案中,有作为继皇后当时最重要的本家血亲,继皇后的侄子副都统讷苏肯,在遭遇继皇后纳喇氏杭州事件之后的奏折(《署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讷苏肯 奏因皇后擅自剃发欲意出家颁谕削侯爵留任而谢恩折》 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具文,无朱批),其中说道,作为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接到上谕密信的时候,是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日。当时,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辕发出的密信上谕。在这份密信上谕中,高宗说:“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驾临杭州,正欲返回,于启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发。身为皇后,所行如此,着实不像话。”(原档为满文,此为翻译版本)由此可见,作为继皇后纳喇氏的本家,得知的信息,依然是后来高宗在上谕中提到的“自行翦发、意欲出家”。

    那拉氏身为皇后,却“自行翦发、意欲出家”,对宫廷生活毫无眷恋之意,让乾隆认定“她平日恨我必深”,因此也不难解释后来乾隆为何对这位共枕三十余年的妻子如此冷酷:皇后有错在先,藐视国俗,忤逆君上,不曾废后已是仁至义尽。“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

    目前关于继后剪发原因的揣测里,有一种“封妃剪发说”,猜测那拉氏妒忌令妃得宠,为阻止令妃封皇贵妃,愤而断发。且不说皇贵妃和皇后还有差距,皇贵妃是否摄六宫事都有很大区别。即便乾隆要晋封皇贵妃,那拉氏也无权干涉,更何况她自己曾经是尊荣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令妃后来只是晋封普通皇贵妃,能给皇后带来什么危机感呢?若乾隆真要宠妾灭妻,在皇后忤旨断发的第二天就可以晋封皇贵妃了,但继后剪发后乾隆还是纠结迁延了不少时日,事发后三个月才下定决心收回册宝提拔贵妃。认为继后因阻止令妃晋封皇贵妃而剪发是很明显的倒果为因。

    子女状况

    那拉皇后与乾隆共育有二子一女,孩子们的生卒时间如下: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庚子丑时卒,次年入葬朱华山十二贝勒园寝。著有《御制满蒙文鉴》总纲,《日课诗稿》。清代儒宗钱大昕于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二日入直为永璂讲学两年,评价永璂“天资淳粹,至性过人”,还因为来不及给永璂奔丧难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自己没为永璂做什么事,家里的邸报也没看见永璂去世的消息,直到一位前辈南下才告知了他这个事实,然而百日已过,奔丧无门,自己的悲伤与昔日贾谊哭梁怀王是一样。钱大昕的母亲亡故,永璂曾托人捎200两银子给老师治丧,然而等这笔钱到钱老手上时,永璂已经不在人世了。

    出自《钱大昕全集》

    永璂自乾隆三十五年开始编撰《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其时刚及弱冠之龄。乾隆四十年,总纲完成进御览后,乾隆评价道:“汝所进书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数处,改正后再行呈阅。”又道:“汝所作之书亦甚费心矣。”永璂回忆,“闻命之下曷胜感幸。”(据《日课诗稿》)但还没来得及见证此书出版,次年正月永璂即病逝,以入八分公例治丧,不久乾隆将两个月大的绵偲过继为永璂嗣子。永璂去世的当年,《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刊行。

    皇五女,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时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卒,葬地未详。她夭折时继后大约怀孕一个多月,后来幼子永璟早夭,也可能是那拉孕中悲伤过度的缘故。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卒,葬于端慧太子陵内右侧砖券中位。他夭折时仅有19个月大,比早夭的皇十子、皇十六子年纪都小,但依然有名字。“璟”,玉之光彩也,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孩子病重或者夭折后起的,想想也是颇为伤怀了。

    关于更多孩子们的资料,详见那拉的孩子们

    容貌成谜

    由于那拉相关的资料被毁得非常严重,我们无法准确的知道那拉的容貌,尤其是画像,单人像已不可寻,《心写治平》等群像作品的那拉也被努力删改,然而,那拉的相貌应该是漂亮的,在乾隆二十八年金廷标所作行乐图中,有乾隆亲做的“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句,其时那拉已近半百。

    在如今找到的实物证据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拉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鹅蛋脸(那时候也比较流行,乾隆潜邸清一色都是这种脸型)面容秀美,仪态大方。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在答金从善的旨意中还一再强调皇后“非以色选爱升”,不知他是否还能想起那十二年未见依然能折磨他的的女人。

    那拉的长相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知道,那拉和纯惠的头骨已经被发现,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头骨复原。

    借用一句那拉皇后历史爱好者的话结尾

    我觉得那拉身上最值得珍惜的一点就是,她五十岁了,在生活不顺利的时候,还有一些自己对于生活的渴望,还会去争取,还会去挣扎,

    最后,欢迎关注微博话题#那拉皇后#,了解历史上的如懿。

    本文内容来自微博@Ahhh--Meow@小羽歌歌@yuanmeng--318

    看完剧回来,修改一下评分。

    这剧不符合历史,但是当同人文看还是看的下去的,不懂怎么那么多人打一星。

    更新:那拉皇后父讷尔布、母郎佳氏、兄讷礼、侄子讷苏肯。此前文中的“其父讷苏肯”为笔误,给大家带来了疑惑,非常抱歉。

    立后过程的微博文章可能打不开,链接放在这里 //m.weibo.cn/6509666624/4265814498556290

    更新:有人提到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也是摄六宫事皇贵妃,个人认为不是。首先她的册文里没提到摄六宫事,只说她将在先皇后丧期后正位中宫。其次她封皇贵妃时嘉庆尚未亲政,皇帝都没什么实权,皇贵妃又怎么会有摄六宫事的权力呢?只能说她是确定了继后身份的皇贵妃,和是否摄六宫事关系不大

    更新:那拉皇后史料汇总//www.douban.com/group/633567/?dt_dapp=1

     短评

    周公子的演技slay全场

    8分钟前
    • _囧ray
    • 力荐

    看或听 都容易出戏。违和感重。将历史和原型人物 窜改诋毁的太多太重了。剧情没意思 俗 没梗 消极抑郁负能量。画面质感和调色 伤眼。磨皮严重 抠图多。台词不考究 俗 不走心 废语多。演技太固化 演出的没说服力 与剧及与剧中它人有不搭感突兀 不适合角色感。如懿传 不尊重历史 窜改诋毁了 富察皇后 乾隆 令妃..。霍建华 饰乾隆 选如懿为嫡福晋 而不选富察。乾隆不喜欢富察 如懿从一开始就是挚爱。大婚之夜 乾隆不愿和原配妻子富察行周公之礼 而去和如懿圆房。富察给如懿下药手镯 让如懿难怀孕。写令妃 内心坏 阴险又做恶..。看剧后不能记得 因和历史严重不符。服化造型 艳俗浮夸 廉价感。周迅 饰如懿 原音不适合角色 也不好听 听着跳戏,嘟嘴 脸僵 妆容 仪态 气质 演出..看着出戏

    12分钟前
    • 认想
    • 很差

    节奏感这种东西简直能决定一部片的生死,这么慢的节奏,还不带丁点儿养分和实料,整得个皇帝天天只懂得情情爱爱痴痴缠缠,基本的心智都不健全,根本就脱离实际纯粹往苦情戏上靠,谈何深度。周迅的声音简直是败笔,出戏出到天边去了。一集弃。

    15分钟前
    • 浠墨
    • 很差

    跟当时看到海报的感觉一样,丧气,整个剧的上映过程也是丧的不行,最后整成这样也是可以预见了。周迅说灵说了十几年,终于迎来了决堤

    20分钟前
    • 岁月荣光
    • 较差

    想不到这片子除了大红大绿的审美辣眼睛外最赶客的竟然是周迅!整个人呈现出无法掩饰的老态,远景脸肿,近景皮松双眼皮瞩目大浓妆脸涂的和猴屁股一样。然后配上公鸭嗓唤一声,弘历哥哥!我只想大喊,皇上快跑!还有,太监衣服都比主角的精致!整个剧质感怎么和甄嬛差那么多?宫斗伪正剧还是要看郑晓龙啊!太失望了这个片子目前,关键还是个闷片。雷声大雨点小不值得特地开vip观看。

    25分钟前
    • 最爱口水鸡
    • 较差

    如懿传真的是一生一次的大剧。。演员也好。。导演制作也好。。都是顶配的阵容。。还有韩忠、张叔平和陈同勋等大师坐镇的服化道。。汪俊我是真佩服。。航拍俯拍还有各种缓缓推进的镜头。。美轮美奂的空镜把观众带的如痴如醉。。再说周迅。。她的戏像是有魔力一样。。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能生生的把人撕碎捏拢又撕碎。。与姑母陈冲的诀别戏太精彩。。心一直纠着痛。。精美到乍舌的打光和构图简直就是视觉盛宴

    30分钟前
    • 草莓公主
    • 力荐

    评分被拉上来了,我迅终于得到大家对于她演技的肯定了,甚是欣慰

    34分钟前
    • 嘟啦
    • 力荐

    真正剧王 品质标杆 三金影后周迅加上老戏骨邬君梅 陈冲 打烂所有碰瓷low剧

    37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力荐

    很多人真的挺秀下限,书没有看几本,就谈历史;很多人也真的是肤浅,华语圈没有几个比周迅适合的了,后期那种花开花落自有时的悲凉哪那么好驾驭,她的声音刚刚好。

    40分钟前
    • 新之助
    • 推荐

    这是一部什么剧呢?就凭夕阳下如懿因第一次连环套落下的几滴泪,就值得五分。谁会这样演?这样真实,细到极致的表演只有周迅有。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电视剧,可惜观众实在太浮躁肤浅了。你们配不上它。

    43分钟前
    • 吃水果小疯魔
    • 力荐

    平淡得很高级。

    44分钟前
    • 朱小七
    • 力荐

    别的不说了,这剧的光影运用太绝了。第八集周迅坐在延禧宫那幕被我永久珍藏。导演对这部剧有自己的想法,与其说它本质是宫斗剧,我更愿意称之为后宫两三事。在阴谋诡计之外,还有对婚姻对人性的考量。富察皇后终于不是那个无悲无喜的女菩萨了,就连乾隆的好色都是坦坦荡荡的爱这群女性的皮相。如懿没有金手指,她这一生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她不过是个“受限而挣扎的人”啊。

    45分钟前
    • 推荐

    进入宫斗终于有意思起来了,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bug

    48分钟前
    • 半酒
    • 还行

    看不下去了……台词好一般,演出了现代戏的感觉。本来不想看霍建华,现在更不想看周迅……

    52分钟前
    • 李阿瓦
    • 推荐

    低开高走真的蛮期待的 今天这场阿箬背叛的戏真的很精彩

    56分钟前
    • 娜娜兽
    • 推荐

    演员挑的精细 不用说成名成角的 就是三宝四心这样的生面孔也甩许多明星十条街 倒是评论里条条批评演员容颜老去 不争论了 你们还是去看那些各种小鲜肉的戏去吧 周迅的妆发确实有些槽点 无伤大雅

    1小时前
    • 富满囤
    • 力荐

    演员阵容大气,场景恢弘,台词里都是话里有话,从第一集开始“末代皇妃”直接就斗了一把,第二集甄嬛秒青樱,看上去的稀疏平常的日常,到第八集又不动声色的埋下伏笔的小斗了几次,接着剧情已经不断的开始撕扯了!隔壁的令妃传更像推理系,宫斗太弱,在《如懿传》才能看见真正的宫斗!最厉害的是不脏了自己的手而成功~在钟鸣鸟叫的后宫生活里,演绎宫斗背后帝后离心的婚姻悲剧。

    1小时前
    • kakakarl
    • 推荐

    开篇略有不足,但渐入佳境,看得出用心,5星给周迅、大小琵琶精,剧本立意可以,逻辑不行,扣1星

    1小时前
    • 晦涩时代
    • 推荐

    看片会看了前三集,演员们表现都不错,有幸看到陈冲、邬君梅、张丰毅、周迅飙戏,前期用比较幽默的方式展开剧情,竟然有一些笑点,不过男女主不够青涩有一点尬,幸好也只有两集,后面看起来就比较和谐了。场景和服化上,布景大概是复制了故宫,大气精致,分分钟感受到经费在熊熊燃烧。

    1小时前
    • 燕喜爱孔雀
    • 力荐

    周迅的原音有些违和,看到后半程最喜欢海兰,最讨厌令妃,女主依然没有宫斗的自觉

    1小时前
    • 七号猪肉铺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