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韩国剧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评分:
    0.0很差

    分类:韩国剧韩国1998

    主演:金智秀,郑普硕,许峻豪,朴龙河,尹海英 

    导演:张斗益 

    猜你喜欢

     剧照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2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4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5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金珠(尹海英 饰)和银珠(金智秀 饰)是一对姐妹,金珠跟着母亲生活,银珠则与奶奶相依为命,因此,当母亲将银珠接回身边时,从小娇生惯养的金珠很是不满,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也总是偏向于金珠。  一次偶然中,银珠结识了年轻的检察官朴基正(郑宝石 饰),他的善良和勇敢获得了银珠的好感,银珠的单纯与美丽亦让朴基正感到心动,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与此同时,基正的弟弟基丰亦在对金珠穷追不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的抱得了美人归。没想到,四人看似美满的爱情却遭到了基丰和基正奶奶(史美子 饰)的强烈反对,银珠和基正面临着被迫分手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不认真的笔记

    09优雅的法国性

    西洋人热衷表现暴力(行刑、战争、抢女人),普桑(法国绘画公认的教主,绘画修辞学家-冷静且优雅)、乌切洛、大卫。吸引画家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战争的壮丽。

    中国人喜欢画山水。

    10凝结层的魅力-绘画的质地overworking

    回顾展:岁月无价,仿佛和这位艺术家诀别

    维米尔:绝对沉默的画面,有诚意,有心肝

    11白热化的羞辱

    马奈:爽气、挥洒、风雅、大气

    1861-1865 马奈盛期,但频繁遭遇攻击和批评

    现代绘画:不在乎画什么,而是怎么画

    颜料的凝结层:“油画颜料的发明就是为了肉” 《死去的基督和天使》

    12所恨古人不见我

    董其昌:变古人为自己,变自己为古人。中国山水画的公共秘书。

    西方中世纪时,中国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文艺复兴时期,元四家已经在实践“减法”。

    中国馆收藏一直在换。

    李公麟

    《乞巧图》佚名

    《拙政园图册》文征明

    《辋川别业图》王原祁

    《辋川十景图》 仇英

    出国就是看清自己国家的文化。

    13郑重其事的肖像

    埃及肖像画:权力和财富的证明书

    安格尔:刻意古典化,寻找心中的拉斐尔

    哈尔斯:订件肖像大王

    梅姆林:北欧尼德兰地区(比利时和荷兰)珠玉之作;活人的真气;三联画,中间是神经图像,周边是供养人

    摄影技术兴起后,肖像画的郑重其事不再必要

    被变卖的命运,背后的家族兴衰没有人在乎了

    14草稿与正稿

    印象派 - 美国,费城

    委拉斯凯兹 - 马德里普拉多

    伦勃朗 - 荷兰国家博物馆,维也纳

    哈尔斯 - 荷兰哈勒姆 《警官的群像》

    细节就像轻快的呼吸,潇洒起来不动声色

    正稿不如草稿,天才的苦工要看草稿,草稿更有灵性

    15绘画与时间

    《胡笳十八拍》长卷

    好画创造时间

    “错时论”:绘画容纳错综的时间差。绘画不会说,不会动,但绘画更持久

    绘画也留下了画家的痴呆和憨傻。

    16艺术与大众

    马蒂斯和毕加索:斯坦因兄妹的引荐而相识。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底层、贫穷群体;马蒂斯此时“野兽派”已初见锋芒

    受到马蒂斯的刺激,《斯坦因肖像画》带领毕加索走向立体主义,《亚味农少女》

    直觉和本能

    消遣而非上课

    艺术和大众之间永远存在鸿沟

     2 ) 观看笔记-局部S02

    陈丹青先生真是个充满魅力的人,只要他一开口说话,仿佛世界都安静了。

    E01 曼哈顿第五大道

    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经常在这里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我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

    E04 易县的罗汉

    问题来了:一个现代中国人,领会祖宗的伟大,往往是借用了西洋人的目光。

    E09 优雅的法国性

    E12 所恨古人不见我

    扩大了说,出国就是看清自己国家的文化;缩小了说,你要是真的热爱中国山水画,光是国内本土收藏的眼界是残缺的,你得到国外来开眼界。
    十多年前我曾经弄到七八份纽约收藏的中国画高仿真卷轴,就到处去献给国内的朋友看。我记得南京油画家毛焰看完以后,闷了半晌,说了一句话。他说,“丹青啊,这是爱国主义教育。”

    本期重点:董其昌

    有空再复习一遍

     3 ) 初稿和正式作品

    第二季从第一集开始脱开讲稿了,走进了装满他私人情感和记忆的大都会美术馆。讲“规范与偏离”,讲文艺复兴、印象派、讲宋元壁画,讲破开绘画与影像的时间界壁,讲艺术与大众永远的鸿沟。

    虽然与首季比,少了初照面时仿佛一见钟情的惊艳与欣喜。以他在"初稿与作品"那集所说的话打个比方:第一季就有如"初稿",放松,自然、松爽,所以处处有神。而这些一季,好像要成为挪到画布上的“正式作品”了,隆重而正式,陈丹青老师也更显从容不迫和掷地有声,但因为刻意,所以反而失去了许多神韵。

    那到底好不好哪?当然是好的!在汗牛充栋的世界名画中放纵自己的眼睛,随镜头攀爬各座艺术的高峰或山顶,顺道边听解说边看遍沿途各种风景……

    虽然陈丹青在最后有关"大众与艺术"的总结非常精辟:“艺术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鸿沟。”我知道这句话会冒犯“大众”,虽然我也不确知“大众”究竟是指谁,但我同意这句话。所有古代的艺术,属于教宗、皇帝、贵族,没有大众的份,那现代呢?现代艺术的初衷也未必想到大众。相反,是对大众持续加码的挑衅。人们只是热衷于有名的事物!“绘画已经变成完全神秘不为外人所知的事务,且只属于美术馆的世界。”

    但又有什么关系!和满屏的各种奇葩综艺比起来,即使这档节目纯粹让普罗大众开开眼和多一点点附庸文雅的谈资,也好过它们何止五颗星。

     4 ) 悬挂在美术馆的墙上的时间

    在开始看局部第二季之前,我完全没想到会在大都会博物馆拍摄。

    大概是被围困在疫情里太久了,以至于泰特,MoMA,古根海姆,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名字对我来说已经触不可及了。

    我是个很爱看展的人,从初中开始主动的寻找想看的展览,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是确实,对绘画的了解是必须伴随着实践的展开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经历,才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作画者在笔触、材质中贮藏的时间与思考。

    所以我爱看局部,也爱陈丹青。我不再像年少时那样觉得陈丹青将自己置于“画家”的身份中是一种故作清高,我终于明白了他站在一个兢兢业业的画家的立场上,对先人与当下的思考。

    谢谢陈丹青,真诚执着的陈丹青!

     5 ) 有那么点尴尬

    看了近几期的《局部》第二季感觉深度明显不如第一季,陈老师把空间放在大都会,主题选择规范与偏离,每一集或古或今或中或外,都有一个切入的点。但讲来讲去多是些上网能查到的陈年旧讯,或早已定论的公案。新鲜个性的东西少。我以为能不能把问题说得通透还是要和积淀有关,比如卡拉瓦乔那一集,就明显好于其它几集。看得出陈老师对这位前辈有着深深的爱,那种“落着自己爱慕的凝视”“你刚刚爱上一个人,心里不知道怎么办就会画成这样的画”,只有爱之深才会想的出来。而其它几集相对多是蜻蜓点水,讲不出许多新意。人人都知道这一屋子东西好,可究竟好在哪里呢,陈老师也没讲明白。希望剩下的几集能多些精彩,否则真有江郎才尽之嫌啦。

    陈老师年少成名于《西藏组画》,随即赴美,这之后再无让人记得起的作品。当下的陈老师更多是以公共知识分子出现,评判社会,指点艺术。好在常有警世之言,追随者颇多。我想陈是享受当下在国内的境遇的,回望当年国外生活的窘迫,陈恐怕无暇顾及少年的雄心了。我以为他确实也是画不出来了,一个过于思辨、理性的人,是早已把艺术创作的血性与率真磨光了。依照陈老师今天的性情画些讽刺画倒有些可能。相比较而言,与其同时期的袁运生还在画,还能画。袁有一句话“批判性与对抗性仅仅是一种姿态,代替不了建设”。我颇以为是。

     6 ) notes

    1、大家相信书本、教条,不太肯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规范永远在期待天才的偏离,因为任何规范不可能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少数遵守规范的沙龙画作品,成为历史的注脚,印象派的陪客。

    3、巴比松画派是印象派的先驱,像是诗歌与欢唱的区别。

    4、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柯罗和米勒成为描绘欧洲千年农耕图景的最后一代人。

    5、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代人。可他们的规范,今天也早已过时了。

    6、各国宗教艺术的历史演变,大致是从一张神的脸,慢慢变成一张张人的脸。

    7、看一幅画,最重要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你在一幅画前突然停下来,然后这个画被你看进去了,这就是惊喜。证明什么呢?证明我此前有眼无珠,还证明什么呢?证明看画没有道理,而且用不上道理。

    8、文艺复兴壁画发萌的时代,正式中国壁画黄金时期的尾声。

    9 、王季迁拍画那一出很有意思。

    10、卡拉瓦乔的创造性贡献是画出了昏暗和聚光的对比,他在十六世纪就发现了现在好莱坞打光的模式。

    11、卡拉瓦乔完成了从十四五世纪由湿壁画和蛋彩画形成的一种长期的回绘画的平面感到巴洛克绘画进入一种纵深感的一种过渡。全部的巴洛克画,几乎都是卡拉瓦乔的变体。

    12、西洋人喜欢画暴力,中国人喜欢画江山。

    13、有些战争画变现战争的残酷,有些表现战争的壮丽。

    14、普桑的画都是欧洲的神话和寓言,几乎没有法国题材,笔下的战争画面相当优雅。

    15、画家过度沉迷,不断深入,覆盖一遍又一遍,留下了油画表面难以测知遍数的凝结层。凝结的颜料层,就是油画的魅力。我们常说色彩美,其实最惊人、最耐看的表面,就是取决于颜料覆盖的密度,那是一种久经磨练的质地感,有点像和面,你和的遍数越多,面包就有韧度,也很像木器和石器的表面,你打磨的遍数越多,那种晶莹剔透密实。密度取决于高超的手腕,过度堆砌刻画,无非是画僵画死,可是在天才那儿,会将作品升华到意图之外意料之外的境界,成为神品。这种质地美,印刷品完全看不出来,必须在真迹面前。

    16、马奈第一个将自己的感知直接表达在画作上,他解放了直觉。

    17、古代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订件,没有自由创作这事儿。

    18、木心:年代更替,艺术的第一重价值会自行消退,进入第二重价值,艺术价值。

    19、西方的草图=中国的粉本。

    20、郑重其事的正稿,有时候不如生气蓬勃的草稿。

    21、电脑时代消灭了草稿。

    22、于是之:一心想往好了画,结果就画砸了。索性豁出去,画砸了拉倒,结果说不定反倒好了。

    23、西洋画可以修改,水墨画则下笔无悔。

    24、所有好作品,都是艺术家的享受记录。

    25、霍克尼:好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画完后,它为时间所拥有,而且一直跟着时间走。

    26、除了祭坛画之外的绝大多数西洋画,都是独幅画,即一个场景,一个画面

    27、历史不是静止的,所有作品都跟着岁月成长变化。艾略特:只要有一件新的好作品出现,历史上所有经典都会跟着动一动。

    28、艺术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鸿沟。

     7 ) 看画是不讲道理的,也用不着道理

    去纽约前才抱佛脚看了《局部》第二季。陈丹青先生的文法一如既往,无法令人失望。他姿态平稳,观点独到,面对前人天才们的神品一派向往甚至退缩,都透着可爱的纯真和天然。我寥寥记录了一些语句和图画:


    印象画派萌芽时,无法得到沙龙画家(勒帕日、卡巴内尔等)的赞赏,画作全被拒之门外。当时的沙龙画:

    勒帕日《剁草》(巴黎奥赛美术馆)

    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被拒绝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巴黎奥赛美术馆)


    “巴比松画派,他们没有被历史忘记,因为他们的画,有真气”:

    柯罗《荒野中的夏甲》

    米勒《晚钟》(巴黎奥赛美术馆)

    米勒《拾穗者》(奥赛美术馆)

    “米勒画中那种艰辛和宗教感的合一,其实是前现代社会最后一段光阴。”


    辽代易县三彩罗汉

    辽代易县三彩罗汉

    “罗汉比菩萨低一级,是凡人修成的。罗汉的面容、表情、性格会让人有亲切感,觉得他可能是曾经在世的人。”

    “而佛像、菩萨像不能做得像凡人,各个慈悲、美妙、非男非女、超凡入圣,人间没有这样的脸。独有这两张罗汉脸,我们觉得认得他。”


    文艺复兴时期:

    拉斐尔《宾多·阿托维蒂肖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缇香《男子肖像》


    “八十年代开放以后,国外的画册涌入国内,我才发现有成百上千的神品和妙品,好比一路登山,目不暇给。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常被比作高峰,话是没错,但是每次登顶反倒若有所失,反而怀念一路上见到的盛景。”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讲述次要的作品,是他们构成了一座一座山。”

    祭坛画:

    Giovanni _Paradise

    Giovanni_The Presentation of Christ in the Temple

    “他的画既没有透视法也没有阴影,可是画得非常天真,像是一块美丽的蛋糕;又画得非常神秘,像是一场梦。大量画家从来不遵守所谓透视法,那是另外一个丰富的、美丽的意大利,占了文艺复兴绘画的六七成以上,意大利各省的小教堂,布满了这样的梦境和蛋糕。透视法之外,还有许多绘画手段,另有一种古老的美感,比方说平面感、装饰性,还有图案分割之美,包括手感的天真拙朴等等。”


    元代《药师经变图》原山西广胜寺

    “永乐宫和广胜寺的壁画,承续的是唐宋的雄大恢弘,但是更富丽一些,后来的明清绘画铺张了元代壁画的富丽,但细节越来越多,格局越来越小。论气势,不如元代的壁画了。”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粉本(王季迁后人私藏)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粉本2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粉本3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粉本4


    尼德兰画派:

    彼得·勃鲁盖尔《受难之路》

    “勃鲁盖尔擅长用荷兰乡间人物、景色描绘圣经中的故事,夹带私货一般,把身边事、人间事带进宗教画。”

    格鲁盖尔《孩子们的游戏》(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此外,勃鲁盖尔还是个描写日常风俗的大家,是欧洲绘画史格外天真的画家,留下无数可爱生猛的画面。布鲁盖尔画农民,有用不完的好心思、好心情、好精力,就像一个整体喝酒胡闹的庄稼汉。”

    格鲁盖尔《收割者》

    “这幅《收割者》,勃鲁盖尔从他自己画面上人山人海、嘈杂喧闹的画面里忽然溜了出来,画了这么一幅舒朗的、人物不多的风景画。在这幅画里,一点都没有割麦的苦相,一切在他眼里都生气勃勃,这是他非常抒情的一件作品。”


    卡拉瓦乔《音乐家》

    卡拉瓦乔最重要的贡献是,15世纪漫长的文艺复兴的绘画模式,在他手里终结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在他手里半自发地萌生。他的写实性和库尔贝不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主要针对题材而言,是对安格尔“古典主义“和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的反叛。而卡拉瓦乔画的仍然还是圣经故事,他讲圣母、耶稣、圣人、天使画出人间的真实感,是一件勇敢而微妙的事情。说他微妙,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生动可信,同时仍然沐浴着神行的光芒。

    他的创造性贡献是画出了昏暗与聚光的对比,在当时是全新的风格。在卡拉瓦乔之前的画家,如提香,已经开始为宗教画增加了空间感,到了卡拉瓦乔,他画中的主要人物都会被一束聚光灯照亮。从14、15世纪的湿壁画和蛋清画形成的绘画的平面感,到巴洛克绘画进入一种纵深感,天才卡拉瓦乔完成了这个过渡。

    伦勃朗的聚光只是拓展了卡拉瓦乔的手法。拉图尔走得更远,他的画里最终只剩下了蜡烛。

    卡拉瓦乔《朱迪思砍下霍洛芬斯的头》(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

    16世纪的欧洲绘画是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画面。他画的美不消说,难得他画中的肢体语言,非常有说服力。

    卡拉瓦乔《基督下葬》(梵蒂冈博物馆)


    普桑《抢夺萨宾女人》

    真实的战争惨不忍睹,但文艺复兴绘画中的战争,不但姿态优美,甚至还表现出一种瑰丽的美感,完全没有血腥气。说明,“当时吸引画家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战争的壮丽”。

    普桑的画,每个角落都是冷静的、克制的。普桑是一个绘画的修辞学家。他始终关心的都是希腊式的优雅。普桑一辈子规规矩矩学习意大利,但每一笔画的都是他自己,他最终开启了法国绘画的风神。

    “绘画史的现象,就是用走向前辈的方式,离开前辈。你盯着大师看,其实想的是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不自觉的偏离。”

    雅克·路易·大卫《劫夺萨宾女人》(卢浮宫)


    维米尔迥异于他的荷兰同行,他的画,十之七八是神品。

    维米尔《带珍珠耳环的女子》(海牙皇家美术馆)

    维米尔《绘画寓言》(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维米尔《瞌睡的女仆》

    “我不敢面对他的珠玉之作,不是指他画的精美、圆润,而是指那种绝对沉默的画面。看了以后我会觉得自己的画只是涂鸦,没有诚意,没有心肝。”

    “维米尔绝大部分作品的涂抹、填色、覆盖,都是均质的、主控的、平面化的,只有在这副《瞌睡的女仆》中,维米尔在陶罐和桌毯上进行了过度刻画。这种由油料、色彩、笔触绵密叠加的凝结层效果,就是油画的质地美。这种效果在印刷品上体现不出来,只有在真迹面前才能体会到。”

    “所谓绝品,体现为一次性,那是才华的意外,是上帝的礼物,是画家的运气。”


    马奈《死去的基督和天使》

    那时的所谓“现代绘画”,是指不再关心画什么,而是怎么画,即享受绘画的快感,享受颜料、笔触、层次等各种各样丰富的效果。在马奈之前,画中的故事、神态、表情最重要;在马奈之后,每一个细节都同样有趣。

    维米尔之后的两百多年,绘画解放到来,印象派画家个个自觉追求并享受绘画的快感。若论油画凝结层的堆积度和粘稠度,以及大胆和猛烈的程度,马奈的《基督》超过他的《草地午餐》和《奥林匹亚》。

    马奈《奥林匹亚》(奥赛美术馆)


    董源《潇湘图》

    五代·董源《溪岸图》(故宫博物院)


    早期的绘画基本都是订件,画家没有为自己作画一说。

    安格尔

    安格尔可能是最后的认真的订件画家。他在描绘贵族客户的盛装时,丝丝入扣,瑰丽而沉默,他对图案的描绘,半自觉地进入了现代的形式感,没有宗教意识,也没有人文主义。

    《安格尔与面料》

    哈尔斯

    梅姆林


    17世纪巴洛克三杰:鲁本斯、伦勃朗、委拉士开兹、哈尔斯(陈丹青偏爱)

    伦勃朗: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俄罗斯东宫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委拉士开兹: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哈尔斯:荷兰哈勒姆(警官群像)

    委拉士开兹《骑马图》草稿


    《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胡笳十八拍》第二拍

    《胡笳十八拍》第四拍

    《胡笳十八拍》第十拍

    《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

    《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现代派”的开山鼻祖:马蒂斯、毕加索

    马蒂斯_Joy of Life(费城 Barnes Foundation)

    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马蒂斯画画出手大胆、色彩猛烈,比毕加索前卫得早,出名也早。

    毕加索《格特鲁德·斯坦因肖像》

    从此,这副斯坦因的肖像,带领毕加索走向了“现代主义绘画”最关键的突破,就是“立体主义。”

     短评

    局部第一季,丹青轻缓而笃定的声音陪我度过了那段幽暗的时光。第二季开始,居然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太久的等待使得第一集第五大道看起来难免有些草率,仿佛一个纽约客对大都会美术馆浮光掠影的导游,厚重和精辟较之第一季的惊艳差了些,毕竟第一季有着一本厚厚的纽约琐记做底子,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4分钟前
    • 裴楷
    • 力荐

    第一集最後淚目了,不知為何

    5分钟前
    • 西青
    • 力荐

    陈老师大雅。一方面觉得高不可及,另一方面看他这些审美经验都是一点点看出来画出来的,就觉得也没那么遥远,任何技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你往前的时候它也往前。

    8分钟前
    • 57
    • 推荐

    刚刚开始,有些失望,播出过半,渐入佳境。不求深广,重在惊喜,扩宽见闻,提升见识。眼光独到,视角新颖,废话少说,用词精妙。点到即止,意犹未尽。保留一星,给第三季。

    12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开头几集看下来甚至没有了继续追的欲望,片长缩短以及围绕着大都会做文章,确实不如第一部耐看回味了。但后面数集不再一味地嗟叹文物人才的外流无名,带领着我们认识了勃鲁盖尔、卡拉瓦乔、维米尔、毕加索、马奈的精妙超前的功夫,画的位置会随时间和新作的横空出世时不时动一动,模仿前人与超越他们的那点突破之处,凝结着艺术家的一辈子心路思考的开悟。门外汉还是不知道怎么看画,但愿意对着一幅画发愣半天,对更多的画有印象了。成就之教,在于自发。第三季要去意大利挖掘文艺复兴三杰之外的大壁画家,期待值拉满。

    14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陈丹青,你好啊。

    19分钟前
    • H.B.
    • 力荐

    每次聽到陳丹青說,原諒我的無知,我的淺薄。彷彿他就是在講,恕我直言,在座的都是垃圾。哈哈哈

    20分钟前
    • ltterryli
    • 推荐

    cnm,我觉得一辈子不会出第二季的节目居然开播了!我的尖叫传遍了整个楼层!高中时候看的,明年大学都要毕业了陈丹青,一个具有隼的目光的中年男子,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做弓起身走路都在散发魅力

    25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代人,可是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今天也早已过时了。★★★★☆

    29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看完易县罗汉的这一集,有一种温暖的宁静感,感觉看完许久还整沉浸在陈丹青的话里

    33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制作依然精良,但不如第一部惊艳。

    37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陈丹青是不是全中国最帅的男人?!是!!

    39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陈丹青的述说是《局部》的精髓所在

    43分钟前
    • 寡众.
    • 力荐

    9.8/“初次来到大都会博物馆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平。”以及,走着拍效果真好

    47分钟前
    • Yeah明珠
    • 力荐

    夏天的纽约,舒服。辛苦陈老师,三晚长时间站立和长距离徒步挑战体力。希望可以一直拍下去,我们也会一直听下去。。。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48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局部第一季看好几遍好像永远不会腻一样。终于盼到了第二季,无论是看丹青老师的节目还是书,治愈沉静内心。这一季带着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时候就很想感谢互联网发达,正因如此才可以轻松看到丹青老师讲艺术,算是当了他一个透过屏幕的假学生。好开心。不太懂艺术却很喜欢听丹青老师讲关于艺术的一切

    52分钟前
    • vacuum
    • 力荐

    又见面了,陈丹青。我去了圣马可修道院,坐在它的回廊里,重温了那集Angelico才去了二楼,看见那些画

    56分钟前
    • 天才璐
    • 力荐

    最后一集很好。陈丹青说他决定不去拜Johannes Vermeer,不敢面对那种绝对沉默的画面,看了以后会觉得自己的画只是涂鸦,没有诚意没有心肝。“假如你也画画,为了哄骗自己一直画下去,真的是少看甚至不看大师” ,1993年刘小东在纽约撞上Lucian Freud的大型回顾展,看了以后回到寓所,弄点菜喝闷酒,被问到后说,”看什么看,咱们画自个儿的画,喝点小酒,挺好的”。看什么,画自个儿的画,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不论是做电影音乐摄影还是文字。对此番有感。

    60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他回来了 还是那个他 听他的声音似乎即使再浮躁的心也能静

    1小时前
    • 陈小假
    • 力荐

    我真想像陈丹青老师一样,也不上高中大学,成天美术馆泡着,然而他自己都说了,这其实是一种奢侈。

    1小时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